
典型病例:难治ITP 常需免疫抑制剂、TPO 受体激动剂联合治疗
基本信息:男性患者,83岁,
主诉:反复血小板减少伴皮下出血4年,加重5天,
入院时间:2022.7.19
现病史:患者4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四肢、胸腹等处皮下出血点,无骨痛、胸痛,无咳嗽、咳痰、发热等,查血常规示血小板 1×109/L,完善相关检查后诊断为ITP,给予激素、rhTPO等药物治疗,血小板计数恢复正常。1年前患者再次出现血小板减少伴皮下出血点,伴全程肉眼血尿,当时血小板计数13×109/L,并伴有肾功能不全、肾性贫血,再次给予激素、rhTPO等药物治疗,血小板恢复正常。2月前患者上述症状再次发作伴贫血,血小板计数1×109/L,血红蛋白 88g/L,给予糖皮质激素、丙球、rhTPO以及血小板输注等治疗,血小板恢复正常。5天前患者上述症状再次出现,血小板计数2×109/L,血红蛋白85 g/L,给予糖皮质激素、丙球、血小板输注等治疗后疗效欠佳,血小板仍为2×109/L。
既往史:40余年前诊断类风湿性关节炎,间断服用中药治疗;10余年前诊断冠心病,长期服用阿斯匹林100mg qn及阿托伐他汀10mg qn;10余年前诊断骨关节病;4年前诊断脑梗死;3年前治疗ITP过程中出现重症肺炎、肺栓塞和大咯血;1年前诊断甲状腺功能减退,规律服用优甲乐25ug,qd;高血压1年,血压最高180/90mmHg,目前服用拜新同30mg qd;1年前诊断慢性肾功能不全及肾性贫血。
体格检查:T 36.3℃ P 80次/分 R 18次/分 BP 166/68mmHg。神清,精神可,结膜苍白,巩膜无黄染,口腔黏膜未见血泡,全身较多瘀点及片状瘀斑,左上肢皮下瘀斑25cm×15cm,无肝掌,未见蜘蛛痣,无水肿。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双肺呼吸音粗,双侧未闻及干湿啰音及胸膜摩擦音。心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及心包摩擦音。腹软,未触及肝脾肿大,未见胃肠型及腹壁静脉曲张,无压痛及反跳痛,未触及包块。无移动性浊音,肠鸣音3次/分。病理征阴性;双下肢无水肿。
辅助检查:
血常规:WBC 13.25×109/L(与激素有关),HB 85g/L,PLT 2×109/L。
尿常规:红细胞计数 296.9/μL,尿蛋白 ++,尿糖 +++。
肾功:尿素 40.95mmol/L,肌酐 345.4umol/L,肌酐清除率16.2ml/min。
抗核抗体谱:抗-SSA抗体阳性,余阴性。狼疮抗凝物、抗心磷脂抗体、类风湿因子、抗链球菌溶血素、CRP等未见异常。
甲功:FT3 1.3pg/ml,FT4 0.81ng/dl, TSH 3.09uIU/ml,A-TPO 285.5U/ml,A-TG 99U/ml。
抗人球蛋白IgG 阳性,直接抗人球试验++。
血小板特异性和组织相容性(HLA)抗体阳性。
EB病毒DNA定量 2.55×104IU/ml,巨细胞病毒DNA定量未见异常。
骨髓细胞学:红系 14%,中幼为主,可见双核、核分裂及H-J小体,成熟红细胞大小不等,可见轻度缗钱状排列。巨核细胞63个/2.0×2.5 cm2,幼稚巨2个,颗粒巨54个,产板巨1个,裸核6个。
初步诊断: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出血评分2分);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慢性肾功能不全;肾性贫血;EB病毒感染;甲状腺功能减退;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诊疗经过
诊断方面:既往类风湿关节炎史,复查类风湿因子、C反应蛋白均在正常范围,不考虑类风湿性关节炎活动。抗-SSA抗体阳性,但患者无口干眼干症状,泪腺分泌实验等检查阴性,暂不考虑免疫系统疾病。
治疗:
治疗期间,同时给予抗EB病毒、改善肾功能、改善甲功等治疗。在联合应用海曲泊帕5mg qd×3天后,患者的血小板计数明显上升,4天后患者的血小板计数达到了相对安全数值。治疗期间患者肾功未进一步恶化,且患者无明显不适。在之后的第十天,血小板回落至最低20×109/L;逐渐回升,在90天左右,血小板稳定在80-98×109/L;血红蛋白在120-128g/L;肌酐在330-360umol/L;期间换用西罗莫司以减轻环孢素对肾功能的影响。


病例总结
1. 患者老年男性,既往伴有慢性肾功能不全、甲状腺功能减退、冠心病等多种病史。
2. 患者多次出现血小板减少伴皮下出血,诊断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经糖皮质激素、TPO等治疗后有效。
此次发病后一线治疗糖皮质激素、丙球治疗后效果欠佳。在糖皮质激素、环孢素联用海曲泊帕5mg qd×3天后,患者的血小板计数明显上升,4天后患者的血小板计数达到了相对安全的数值。治疗期间患者肾功未进一步恶化。本病例提示难治ITP经常需要多药联合治疗,口服促血小板生成素可辅助提升血小板,同时具有很好的肾脏安全性。
本文是刘爱军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