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罕见软组织肉瘤----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
定义
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DFSP:dermatofibrosarcoma protuberans)是一种罕见的成纤维细胞来源的低度恶性肉瘤。
分型
目前从组织病理上一般可将DFSP分为普通型、粘液型、纤维瘤型、黑色素型、巨细胞纤维母细胞瘤样型、萎缩型和混合型等多种类型。
流行病学
1.约占所有恶性肿瘤发病率的0.1%,约占所有软组织肉瘤5%,约占所有皮肤软组织肉瘤的18%。
2.好发于25-45岁的中青年,男性稍多于女性。
3.日本人群最多见的皮肤肉瘤,美国人群中位于皮肤肉瘤第2位(仅次于Kaposi肉瘤),美国平均发病率为4.2-4.5例/100万人/年。
临床特点
1.常见于躯干(40%-50%)、近端肢体(30%-40%)、头颈(10%-15%)等部位。
2.该病复发较常见,容易局部浸润生长,罕见转移。
临床表现
本病的症状开始为硬性斑块,以后在斑块上发生多数结节。结节呈浅红或浅蓝色,性质坚实,缓慢增大,可形成溃疡。
病理学特征
1.组织学上由轻度异型、但相对均一的梭形细胞构成,排列方式呈显著席纹状、轮辐状结构、侵及周围皮下脂肪组织。
2.免疫组化:除极少数情况外,几乎所有病例表达CD34及vimentin强阳性,但不表达CD44、S100、XIIIa因子。
3.特征性的染色体易位:大于90%的DFSP有17号染色体COL1A1和22号染色体的PDGFB基因融合[t(17;22)(q22;q13)],从而导致PDGFRβ通路的过度活化,产生功能性血小板衍生性生长因子,结合并激活肿瘤细胞中血小板衍生性生长因子受体,产生自分泌和 (或) 旁分泌促有丝分裂刺激因子,引起细胞恶性转化,导致肿瘤发生,这为伊马替尼的治疗提供了理论基础。
影像学表现
CT平扫 :DFSP肿物大多数稍低于肌肉密度,部分呈等密度。
MRI平扫:肿块在T1W1多呈稍高信号,小部分呈等信号(与肌肉相比),多接近肌肉信号。但T2W1多呈较高信号,明显高于肌肉但略低于脂肪,压脂T2W1序列为较高信号改变。增强扫描病灶较小时呈均匀性明显强化,但肿物较大时部分病灶内可有相对较弱强化区或无强化区。
诊 断
根据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及组织病理学可确诊。由于DFSP的表浅部分可能与其他良性病变相似,建议病理活检时行深部皮下穿刺活检或切开活检。当临床医生高度怀疑DFSP,但初始活检不支持诊断时,建议再次活检。不鼓励对皮肤进行广泛破坏,这样可能会导致肿瘤种植。
鉴别诊断
1.真皮纤维瘤 :发生于真皮组织的纤维瘤的瘤细胞也呈梭形,并可有旋涡状、车辐状或束状排列等与DFSP类似的组织结构。真皮纤维瘤单发或多发均有,多发生于四肢各部位,常有炎细胞、多核巨细胞和含铁血黄素等多种成分,并且表皮组织常增厚;而DFSP多为单发,多见于躯干和四肢的近侧端,成分比较单一,表皮常萎缩变薄。真皮纤维瘤中CD34呈散在或局灶的弱阳性,SMA呈阴性;而DFSP的CD34表达一般较强,SMA的阳性率也比较高。
2.神经纤维瘤 :神经纤维瘤也可发生于DFSP的好发部位,其瘤细胞也为梭形,并且可呈CD34阳性。但是神经纤维瘤的瘤细胞呈波浪状、细胞核弯曲,瘤组织可形成触觉小体样结构,一般为S-100蛋白表达阳性,并且在手术后经常会发现其与较大的神经束支有关。
3.韧带样纤维瘤 :韧带样纤维瘤的边界不清,常向周围组织浸润,可使其周围的横纹肌组织发生萎缩和变性,镜下胶原纤维成分特别丰富,并可见多核巨细胞。而DFSP的胶原纤维成分相对较少,并且一般不会有多核巨细胞。
4.纤维肉瘤 :纤维肉瘤常从深层软组织开始发生,其瘤细胞较肥胖,细胞核大,核仁明显,可见较多的包括病理性核分裂的核分裂像,并且常有人字形结构和出血坏死。
5.良性纤维组织细胞瘤 :普通的纤维组织细胞瘤的体积一般较小,不仅细胞类型多样,还含有含铁血黄素等多种成分,并且其好发部位也与DFSP不同。
6.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 : 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的瘤细胞具有明显的多形性和异型性,核分裂像常见,尤其是病理性核分裂多见,具有多核巨细胞、黄色瘤细胞和炎症细胞等,并且常见出血坏死。
7.黏液型脂肪肉瘤 :当DFSP发生黏液变时,需与黏液型脂肪肉瘤鉴别。DFSP位置相对表浅,瘤体结实,血 管增生但不连结成网,缺乏分化程度不同的脂肪母细胞,这些特点都有助于其与脂肪肉瘤鉴别,并且脂肪肉瘤的发病部位常在皮下和深部软组织
8. 结节性筋膜炎 :结节性筋膜炎的肿块常界限不清,体积较小,有短期内迅速增大史。其纤维母细胞成分排列杂乱、稀疏,胶原纤维少,基质粘液水肿,并可见炎细胞浸润。而DFSP以排列紧密的单一形态纤维母细胞为主构成,体积相对较大,很少见炎细胞。
治 疗
1.手术是DFSP的首要治疗方法,一般采取Mohs或改良Mohs手术以及传统的广泛切除,强调首次切除的彻底性。如果初治切缘阳性尽可能进行二次手术达到切缘阴性。
2.复发和/或转移性、不可切除的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推荐一线使用伊马替尼。
2个来自EORTC和SWOG的II期临床试验结果显示,伊马替尼治疗晚期或转移性隆突性皮 肤纤维肉瘤患者, 46%的患者出现部分缓解,中位进展时间为1.7年,1年OS率为87.5%。
伊马替尼对缺乏t(17;22)易位的肿瘤可能无效,因此治疗前需进行细胞遗传学方面的分子检测。
3.放疗:主要是手术后的辅助治疗,对于切缘阳性无法再次手术的患者,术后放疗是首选方案;如果切缘阴性,则不需要辅助放疗。对于复发的肿瘤,应尽可能切除,手术后可考虑辅助放疗。放疗剂量一般为50-60Gy,一般不超过66Gy。
4.化疗:对于罕见的转移性患者可考虑化疗,通常参照肉瘤联合或单药化疗,主要包括多柔比星、异环磷酰胺、表柔比星、吉西他滨、达卡巴嗪、阿霉素脂质体、替莫唑胺、长春瑞滨等。
预后
研究发现DFSP的5年复发率约为25%,远处转移率约为2%-5%,10年生存期约为99.1%。
随访
鉴于DFSP局部复发率较高,原发皮损部位每6~12个月进行一次随访。一旦发现任何可疑皮损,应进行再次活检。尽管远处转移少见,仍不能忽视。对于高风险特征的患者,建议行影像学检查。
本文是杨萍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