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锁骨下动脉的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
锁骨下动脉狭窄(subclavian artery stenosis, SAS)指的是锁骨下动脉起始部位的狭窄闭塞,可能伴有椎动脉-极低动脉供血不足和上肢缺血症状。一般可导致两种状态,其一为锁骨下动脉盗血现象(subclavian steal phenomenon,SSP)和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subclavian steal syndrome,SSS)。如果锁骨下动脉病变位于椎动脉、乳内动脉起始处的近心段,为保证上肢的血液供应,椎动脉和其他分支的血流方向会出现逆行,进入患者锁骨下动脉的远心段,如果仅为血液反流,则称之为SSP。如果进一步发展导致椎-基动脉缺血或者乳内动脉缺血(作为冠状动脉重建流入道时),则称之为SSS。
一、病因
动脉粥样硬化是锁骨下动脉狭窄最常见的原因;其他原因包括:多发性大动脉炎、锁骨下动脉胸廓出口处存在压迫、先天性畸形等
二、临床表现
大多数锁骨下动脉狭窄的患者无明显症状。如果出现症状,主要有以下表现:
(1)同侧肢体缺血:表现为患侧上肢感凉,疼痛、运动后加重,感觉异常或麻木,脉弱,血压低于健侧20mmHg以上。
(2)椎基底动脉缺血:表现为眩晕、视力下降、复视、口周麻木、耳鸣、构音不清、共济失调和面瘫等。
(3)对于采用乳内动脉做冠状动脉搭桥的患者,可表现为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等。
三、辅助检查
与头颈部狭窄性病变一样,SSS的辅助检查主要包括:CTA、MRA、DSA、TCD、超声多普勒等。其中CTA是首选的无创检查手段,TCD和超声多普勒检查可以用于确定椎动脉血流方向。DSA属有创检查,可明确病变的部位、范围以及动态观察锁骨下动脉盗血现象(视频1)。

视频1、左侧锁骨下动脉闭塞,经右侧锁骨下动脉造影可见左侧椎动脉血液倒流至左侧锁骨下动脉
四、诊断
锁骨下动脉狭窄的诊断主要依靠详实的病史、体格检查以及准确的辅助检查:
(1)上肢无力、间歇性跛行、后循环症状等;
(2)双上肢血压不等、锁骨上窝血管杂音、脉弱或者无脉等;
(3)辅助检查明确提示锁骨下动脉病变。
五、治疗方法
SSS的治疗主要有:药物治疗、腔内治疗以及锁骨下动脉重建术。对于无症状的锁骨下动脉狭窄,无需积极的外科干预治疗,主要以药物治疗为主。
(1)药物治疗:对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锁骨下动脉狭窄,主要以二级预防为主,防止发生心脑血管事件。控制高血压、改善血脂、控制血糖、戒烟、抗血小板治疗等。
(2)血管腔内治疗:属微创手术,经皮穿刺输送球囊导管至锁骨下动脉狭窄或闭塞处,进行球囊扩张重建动脉管腔,并可行支架植入防止弹性回缩及动脉夹层等,是目前锁骨下动脉窃血综合征的首选治疗方法。

图1、术中造影可见右侧锁骨下动脉起始部位重度狭窄

图2、锁骨下动脉支架植入后狭窄解除
(3)锁骨下动脉外科重建术:颈动脉-锁骨下动脉解剖旁路术,腋动脉-腋动脉旁路术,同侧锁骨下动脉至颈总动脉转位术,升主动脉至锁骨下动脉旁路术等。

图3、术前CTA检查提示锁骨下动脉起始部重度狭窄

图4、锁骨下动脉转位术后CTA图像
本文是刁永鹏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