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雪养生——冬藏肾精,来年打虎
今日是冬季的第二个节气——小雪,小雪过后,天气日渐寒冷,进入真正意义上的冬季。《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十月中,雨下而为寒气所薄,故凝而为雪。”意思是农历十月中旬,雨水将要滴落却被寒气侵入,因此凝固变成雪降落。
小雪是寒潮和强冷空气活动频数较高的节气,意味着天气会越来越冷,降水量渐增。中国东南部会出现大范围大风降温天气,广大地区西北风开始成为常客,气温下降,逐渐降到0℃以下,而北方,已进入封冻季节。如雪,砥砺前行
古代将二十四节气中的小雪分为三候:“一候虹藏不见;二候天气上升地气下降;三候闭塞而成冬。”意思是:由于不再有雨,彩虹便不会出现了。天空中的阳气上升、地中的阴气下降,导致天地不通、阴阳不交;万物失去生机,天地闭塞而转入严寒的冬天。
小雪习俗
(1)腌咸菜:常言道:“小雪腌菜,大雪腌肉。”小雪之后,家家户户开始腌制、风干各种蔬菜,包括白菜、萝卜以及鸡鸭鱼肉等,以备过冬食用。但是现在科学研究发现,腌制的菜肉中含亚硝酸盐和其他有害健康的物质,会增加癌症和其他疾病的发病率,所以不建议大家吃腌制的食物。
(2)吃猪宰羊:俗话说:“小雪杀猪,大雪宰羊。”每到小雪、大雪两个节气,我国一些农村的村民们便开始杀猪宰羊准备年货。用腌酸菜、卤豆腐、宽粉条等做一锅猪烩菜,邀请四邻聚餐。冬令进补,人们喜欢围炉品羊、涮羊肉,咕嘟咕嘟作响的火锅,也让人在冬日里感到阵阵暖意。

冬藏肾精,来年打虎
冬季,自然界呈现出阴气渐长、阳气渐弱的趋势,人体的阳气进入收藏的状态。肾为“先天之本”,肾的生理功能是闭藏人体精气。肾“通于冬气”,冬季养生的关键在于对肾的保养。冬季怎么做才能护肾益肾呢?
(1)起居养肾 《黄帝内经》说:“冬三月……早睡晚起,必待日光”,就是说人们要适当早睡,同时早晨也不宜起得太早,尤其老年人,时间允许的话,最好等太阳升起,阳气生发时再起床,以保证充足的睡眠,有利于阳气潜藏,阴精蓄积。

(2)饮食益肾 可以吃一些具有补益脾肾的食物,如牛肉、羊肉、板栗、山药、大枣、腰果、核桃、黑芝麻、黑豆、黑米、红薯等食物。同时注意忌辛辣、少食肥甘厚味食物。多补充富含维生素的蔬果,如白菜、花菜、菠菜、萝卜、胡萝卜、西红柿、柑桔、苹果、梨、荸荠、甘蔗等。
(3)防寒护肾 冬天以寒气为重,中医认为寒邪是“六淫”之一,寒邪有寒冷,凝结,收引等特征。寒为阴邪,易伤阳气,所以我们这个时候要注意保护阳气。一方面要注意增添衣物,注意保暖,防止寒气侵袭。中医认为“头为诸阳之会”,即头部是所有阳经汇聚的地方,不能受风寒,所以,外出时要穿戴帽子、围巾,保护阳气。年老体弱者应特别注意头颈部、腹部、腰背部与双脚的保暖;另一方面也可通过泡脚,温阳通络,补益人体阳气,驱寒外出。
(4)滋膏补肾 冬季是服用膏方的最佳季节,膏方又称“煎膏”,是中医师根据人们个体的临床表现、舌苔、脉象辨证处方开具,可调补人体的气血阴阳,补肾固精,改善体质,增强抗病能力,既能治病又能强身。
(5)穴位补肾 小雪节气可以通过按摩肾俞穴、涌泉穴、太溪穴等起到调节脏腑经络、补肾藏精的作用。可以通过熏洗、灸疗、膏贴、按摩等方法进行保健。

肾俞穴是足太阳膀胱经,位于人体的腰部,当第二腰椎棘突下,左右二指宽处。

涌泉穴是足少阴肾经的首穴,位于足前部凹陷处第2、3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三分之一处。

太溪穴是足少阴肾经的原穴,位于足内侧,内踝后方与脚跟骨筋腱之间的凹陷处。
养生药膳
杜膝寄生牛骨汤
材料:杜仲12g,怀牛膝10g,桑寄生15g,牛尾骨500g,葱、姜、黄酒、食盐各适量。
做法:将牛骨洗净切段,将杜仲、怀牛膝、桑寄生装入纱布袋内,一同放入砂锅内,再加生姜、料酒和适量的水;将锅置武火上烧沸,再用文火煨炖,直到牛肉烂熟;加入少量盐调味,即可食用。
功效:补肝肾,强筋骨,祛风湿。用于肝肾不足、腰酸膝软、腰背疼痛等症。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