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甲旁减常规治疗可能会引起肾脏并发症?

任卫东 主任医师
甲旁减常规治疗可能会引起肾脏并发症?
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称甲旁减,通常以手足麻木、抽搐及癫痫发作为早期症状,长期甲状旁腺功能减退未得到有效的控制可引起多种并发症。

钙是人体的重要元素,血液循环中钙经肾小球滤过、肾小管重吸收后,最后经由尿液排出体外。重吸收可以理解为是保证体内钙不因排泄尿液而无谓大量流失,而甲状旁腺激素促进肾小管重吸收钙离子,当甲状旁腺激素合成或分泌减少时,重吸收的作用缺失,使得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患者的尿钙排泄相对较高,也就是体内的钙排泄较多。我们已经知道体内血清钙减少会导致钙代谢紊乱,从而出现一系列症状。为了维持体内血清钙水平,常规治疗中就需要接受钙和维生素D治疗,而在钙和维生素D补充治疗过程中,随着血清钙水平恢复正常,尿钙排泄较多,就容易发生高钙尿症,从而导致肾结石、肾钙沉着症,甚至引起慢性肾功能不全。
因此,如果使用常规治疗方法,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的治疗目标除缓解症状和体征外,还要避免高钙尿症和肾脏钙质沉着/结石,血钙浓度应维持在稍低于正常范围或正常低限范围内。
值得注意的是,常规治疗无法从根源上纠正低钙血症,只能通过补钙来缓解患者症状。与常规治疗方法不同的是,甲状旁腺激素替代治疗不仅仅可以纠正低钙血症,还显著降低了尿钙水平。也就是说,与常规治疗相比,甲状旁腺激素替代治疗不会发生高尿钙、肾结石和肾钙质沉着症,并且能纠正常规治疗不能纠正的骨代谢异常。

常规治疗中,若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治疗不足,血清钙浓度下降,过滤钙的能力也随之下降,导致钙离子沉积于肾脏,也会增加肾结石的风险。然而,过度治疗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也可导致肾结石。此外,有潜在肾脏疾病的患者发生肾结石的风险尤其高。

常规治疗中,肾功能受损是甲状旁腺功能减退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它与患者的年龄、病程和治疗期间的高钙血症水平有关。研究显示,永久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肾功能损害;并发现,随着钙磷沉积、病程中高钙血症发生次数和病程的增加,肾脏疾病风险大大增加。在治疗中导致的间歇性高血钙也可能使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患者肾功能受到损伤。

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的长期治疗应将血清钙控制在正常低范围内,避免明显的低钙或高钙血症,从而减少症状,降低肾结石和肾功能损害的风险。对于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患者,治疗前常需行肾脏超声或CT检查以确定是否存有肾结石或钙质沉着症;治疗期间可每5年重复一次检查,若临床症状出现变化,可将检查提前。除此,监测血清钙过滤对于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患者来说是十分必要的。有研究显示,密切监测尿钙排泄量并维持在正常范围上限以下,可以将治疗期间发生肾钙质沉着症/肾结石的风险降至最低。
总之,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可对患者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应密切观察,监测血清钙过滤,及时调整药物剂量;在治疗方案上,甲状旁腺激素替代治疗从根本上纠正低钙血症,降低尿钙和血磷水平,避免肾结石和肾钙质沉着症的发生,是甲旁减患者优选治疗方案。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