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甲旁减引起的低钙血症,如何补钙呢?

任卫东 主任医师
甲旁减引起的低钙血症,如何补钙呢?

很多甲旁减患者都知道,甲状旁腺可以分泌甲状旁腺素,甲状旁腺素作用大,可以增加骨钙释放,促进肾重吸收钙和排泄磷,同时通过促进维生素D的活化,间接促进肠钙吸收。
甲旁减是指甲状旁腺素缺失或者过低,直接引起低钙血症和高磷血症,以及远期并发症如脑钙化,肾结石、肾钙质沉着症,白内障等。

甲旁减引起的低钙血症危害大,大多数患者会出现脸部、嘴巴和手脚麻木感或针刺感,严重时会四肢痉挛抽搐,甚至呼吸困难窒息,非常影响患者正常生活,威胁患者生命安全。
我们知道了甲旁减患者补钙的重要性,那应该怎么补钙呢?

饮食补钙 : 注意营养全面,高蛋白、高维生素、低脂低盐饮食、少吃或不吃辛辣刺激的食物。因为甲旁减常常伴有高磷血症,所以更要减少高磷食物的摄入。同时注意观察病情,监测血钙、血磷、尿钙水平也是很重要的。
钙剂+维生素D制剂:补充维生素D能更好地促进钙吸收,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症状。活性维生素D和碳酸钙组合应用很广泛,可以促进人体吸收钙,很好地调节钙磷水平,平衡体内各种指标。研究证明活性维生素D和碳酸钙联合应用疗效更优,安全性高,是甲旁减患者补钙的优秀组合。

口服钙剂中,片剂比较常见。吞咽困难可以选择咀嚼片或颗粒剂,幼儿可以选择混悬或凝胶剂,更方便服用。

碳酸钙:含钙量高达40%,虽不溶于水,但溶于胃酸,吸收率高,无刺激性,效果好。碳酸钙价格合理,服用方便,现已成为剂型最多、应用最广的补钙产品,无论是血液中的钙还是骨骼中的钙都可以补充,能直接增加人体钙量,是钙剂首选药。
慎用 胃酸缺乏患者,因为碳酸钙口服容易引起嗳气,便秘,影响钙吸收。
氯化钙:含钙量36%,含钙量和钙吸收率较高。
慎用 对胃有强刺激性,不宜长期口服使用。
钙磷酸盐:含钙量较高,钙吸收率为32% 。
适用 甲旁减引起的低钙血症伴低磷血症患者,可达到钙磷双补目的。
禁用 甲旁减引起的低钙血症伴高磷血症者,中国人饮食磷含量偏高,需要遵医嘱谨慎选择。
磷酸氢钙:可以补充人体矿物质,既补钙又补磷。
活性钙:溶解度大,有一定毒副作用,只局限于短期使用。

葡萄糖酸钙:含钙量9.3%,水溶性好,刺激性小,价格低廉。但含钙量和钙吸收率均较低,不宜作为口服钙剂。
适用 适合补钙量小者,以及当患者因为钙缺乏而搐搦、惊厥、肠绞痛,急需补钙时,可遵医嘱静脉注射,可迅速缓解症状,和氯化钙相比更安全有效。
枸橼酸钙:含钙量24.12%,钙含量低,但水溶性较好,刺激性小,口感较好。
适用 胃酸缺乏患者,对甲旁减的治疗效果很好,还可以减少泌尿道结石和肾结石,是一种较好的补钙治疗药物。
乙酸钙:与磷结合能力强,可有效减少肠道吸收磷。
适用 钙缺乏伴有高磷血症者的治疗。
乳酸钙:含钙量18.37%,水溶性好,含钙量低。
丙酮酸钙:含钙量约20%,对肝肾负担较小。

氨基酸螯合钙:含钙量20%,钙吸收率高,溶解性好,生物活性强,维持血钙平衡,能有效避免高钙血症,且服用无毒副作用。

对于甲旁减患者来说,需长期大量补充钙剂,比较适宜选择碳酸钙、醋酸钙、枸橼酸钙等钙剂。碳酸钙含钙量高,价格便宜,是大多数人的补钙首选。
市场上补钙产品琳琅满目,不同钙剂吸收率、含钙量都不同,有些还有副作用,所以科学选择钙剂非常重要。大家要根据自身病情、饮食、产品含钙量和吸收率、口感和价格、安全性以及医生建议,来选择适合自己的补钙剂。
需要注意的是,补钙也不是越多越好,大量补钙可造成胃肠道刺激和便秘,过量补钙会引起高血钙症,会产生厌食、呕吐、肌无力、烦躁、多尿、肾结石,甚至心率不齐、心脏不适等不良反应。
对甲旁减患者来说,大量补钙容易导致尿钙升高,增加肾脏并发症、肾结石、肾钙质沉着症和异位钙化风险。一定要根据医嘱适量科学补钙,才能更好地发挥钙剂的作用,切勿盲目大量补钙,以免对身体造成伤害。

钙剂服用,一般一日3次,空腹或饭前服钙剂吸收效果好。因为钙剂作用缓和,空腹时服用不会伤害胃粘膜,而与食物同服会降低钙吸收效果。专家建议最佳补钙时间为早晨空腹时和睡前,并且钙剂不宜和牛奶同服。

现在甲旁减常规治疗是口服钙剂和维生素D制剂,存在一些弊端。尽管使用大剂量钙剂,部分甲旁减患者的血钙仍然不能达到目标水平,甚至可能会有血钙波动大、经常出现明显的低钙血症或者高钙血症、血磷控制不佳、肾结石、高钙尿症等表现,很多甲旁减患者生活质量下降,叫苦不迭。
口服钙剂补钙治标不治本,或许替代缺失的甲状旁腺素才是治疗的大方向。大多数内分泌缺乏状态都是通过替代缺失的激素来治疗,然而甲旁减暂时还没有实现理想的激素替代治疗。
展望未来,甲旁减新疗法—甲状旁腺素替代治疗,不仅能纠正甲旁减引起的低钙血症,还能显著降低尿钙水平。与口服钙剂治疗相比有很大的优势,减少高尿钙及肾脏并发症风险,同时降低异位钙化风险,纠正骨代谢异常。
甲状旁腺素替代治疗是我们与甲旁减患者共同的期待,或将成为甲旁减治疗的曙光,相信能在不久的将来造福甲旁减患者。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