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脏再同步治疗(CRT):新技术,解决患者“心”问题
病例引入:
患者为老年男性,因“反复劳力性气喘2年,再发加重半个月”到我院心内科就诊。入院时患者气喘明显,活动则气喘,正常行走、如厕受限。入院后经过病情评估,并详细检查诊治,患者NT-proBNP 15548.7pg/ml,心脏彩超提示:EF 27%。心电图:QRS时限183ms ,1.窦性心律;2.左心室高电压;3.完全性左束支阻滞;4高血压。
经过全面评估,医生认为患者存在心衰持续加重、随时可能出现室速、室颤等严重不良事件,患者存在心脏再同步治疗(CRT-P)的明确指征,CRT-P手术的将给患者带来巨大的获益,并告知患者及家属。经过患者及家属同意,行心脏再同步起搏器置入术。术后患者恢复顺利,嘱患者出院后都要定期随访检查,确保CRT安全有效,且最大程度地发挥疗效。

图1:CRT术前(A)和术后心电图(B)的对比
科普知识:
1.心衰简介
我们的心脏就像是一个“血泵”,全天24小时不停地输出血液,帮助身体健康运转。一旦心脏无法正常泵血,输出的血液难以满足身体所需,也无法顺利回流到心脏时,就会患上心衰——它是各种心脏疾病的终末阶段,由于疾病致死率高,心衰还被称为“心脏的癌症”,除此以外,日常生活中还有呼吸困难、乏力、浮肿等症状困扰,反复住院产生的花费也很高。严重影响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危及生命。尽管新的治疗药物出现使心力衰竭患者预后有了明显改善,但由于其病因及病理生理的复杂性,心力衰竭的发病率和致死率仍居高不下。

图2:心衰患者常见的临床症状
2.心脏再同步化治疗:
心衰治疗可分为: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前提基础,而且用药一定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使用,不能随意增减用药。

图3:心衰患者新四联用药用法用量表
非药物治疗有以下几种方式: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植入式再同步治疗心律转复除颤器(CRT-D)等。
近年来心衰的药物治疗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在临床上,仍然不能避免一些心衰的加重。据研究数据表明,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再应用心脏再同步化技术(CRT),可以有效改善患者心衰症状,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同时可以改善预后及降低死亡率。
正常情况下,心脏是由两心房开始先收缩、后两心室收缩,而且左右心室同步收缩,并将血液泵入全身各处。但如果房室收缩不同步、左右心室收缩不同步将会导致心脏泵血效率降低,心功能自然而然受影响。心衰使许多患者的左右两个心室不再“齐步走”,心脏功能也随之变得越来越差。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在右心房、右心室和左心室分别植入起搏电极导线,可以让两个心室同时起搏并且同步收缩,房室也能顺序收缩,从而增加心排出量,改善患者的心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患者的远期死亡率。CRT以其卓越的疗效逐渐成为一种治疗心力衰竭的有效治疗手段,成为心力衰竭治疗史上一个里程碑式的突破,但这项手术难度很高。

图4:CRT手术示意图
3.主要适用人群
CRT主要适应人群需同时满足以下条件者:1.缺血性或非缺血性心肌病;2.充分抗心力衰竭药物治疗后,NYHA心功能分级仍在Ⅲ级或不必卧床的Ⅳ级;3.窦性心律;4.左室射血分数=<35%;5.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55mm;6.QRS波时限>=120ms伴有心脏运动不同步。
目前,CRT已成为心衰非药物治疗的重要手段。但CRT治疗只保证了心脏收缩的同步性,并不能彻底消除病因;药物治疗在改善心衰症状方面仍具有重要意义。而且所有接受CRT的患者都要定期随访检查,确保CRT安全有效,且最大程度地发挥疗效。
本文是陈彦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