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焦虑对我们是有意义的。
疫情打乱了我们的生活节奏,疫情居家,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我们自由,我们当下的情绪感受是什么呢?我们可能会焦虑,会紧张和恐惧,我们会烦恼,会无助,甚至会愤怒。
大家知道吗?即使没有疫情发生,焦虑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要面对的问题。
有人会说,我希望每天开开心心,我希望没有烦恼,好像“心理健康就是指生活中没有焦虑”,其实这是我们不合理的信念。
原始人最初的焦虑体验,是来自野生动物的尖齿利爪的威胁。当今时代,我们不再是老虎和野兽的猎物,但是却受害于自己的自尊,被孤立,或在竞争中受到失利的威胁。
焦虑的形式已经改变,但是焦虑经验依然大体相同。
为什么我们是焦虑的?因为我们人类是既有限又自由,既受限又无限,所以是焦虑的。
就像发烧一样,焦虑表示人格内正在激战。只要我们持续争战,建设性的解决方案便有可能。
当焦虑不再,争战结束,忧郁可能就会出现。
只要当新的可能性浮现时,焦虑就会在那儿。
尽管焦虑会有使我们焦虑不安,使我们难受,无法应对,即可能有毁灭性的部分,但是焦虑是我们的“良师”。也另有建设性的部分。
我们在面对世界的焦虑处境时,能否建设性地运用焦虑。如何建设性地运用焦虑。
焦虑是有作用的。
它的作用最初在保护穴居人,使之免于野兽与野蛮邻人的侵扰。今日,焦虑的情境是我们害怕在竞争中失败、感到不被需要、孤立无援。但是,焦虑的作用仍在保护我们免于带来相同威胁的危险,要面对死亡、严重疾病、人与人之间的敌意,以及会毁灭我们内在心理的剧变。
焦虑无法避免,却可以降低。
帕斯卡对此做出最优美的诠释:人只是一枝芦苇,大自然中最脆弱的芦苇,但是他是一枝会思考的芦苇。
与焦虑相处的建设性方法便是学习与之共处,要以焦虑为“师”来接纳它,以便学习面对人类的宿命。并利用这种正常的焦虑作为增加我们的觉察、警戒和提升我们对生活的热情。
各种疯狂活动,强制性工作可能是现代人纾缓焦虑最普遍的方式。重要的问题在于,所追求的活动是否释放了紧张状态但却无法解决潜在的冲突。
焦虑是比现实更好的良师,因为现实情境或可暂时躲过,但焦虑却是除非压缩人格否则便无法脱逃的内在功能。只有在“焦虑学府”受过教育的学生,也就是面对并通过先前焦虑经验的人,才能够面对当下与未来的焦虑经验,而不致被吞没。
曾在生活中体验过焦虑的士兵,或甚至“神经质”的士兵,显然比战前没有焦虑经验的士兵,更能面对战斗时的焦虑体验。
每个人在正常成长过程中,只有正面回应这些存在的威胁,个人的能力才得以实现。
最简单的例子说明:健康的孩子虽然在成长的过程中会跌跤、受伤,但他还是学会了走路。
个人能坦然面对产生焦虑的情境,承认自己的不安,在焦虑的情况下继续前行。
换言之,就是要通过焦虑的经验前进,而不是绕过这些情境或临阵退缩。
有意识的焦虑虽然比较痛苦,但是它可用来整合自我。
当疫情发生时,如果您焦虑了,烦躁了,甚至愤怒了,意味着,此刻发生的事情激活了我们内在的创伤体验,我们把此当成您了解自己的机会,看看疫情激起了您怎样的情绪反应?您由此联想到什么?此刻我们需要做的是自我探索,寻求帮助和疗愈。
本文是刘桂兰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