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张庆彬
张庆彬 副主任医师
医生集团-广东 心理咨询科

打或逃(Fight-or-flight response)

768人已读

战斗或逃跑反应(Fight-or-flight response)


战斗或逃跑反应(Fight-or-flight response),心理学、生理学名词,为1929年美国心理学家怀特·坎农(Walter Cannon,1871-1945)所创建,其发现机体经一系列的神经和腺体反应将被引发应激,使躯体做好防御、挣扎或者逃跑的准备。

基本资料

这种应激反应的中心位于丘脑下部,包括了许多种情绪反应。丘脑下部有时被视作应激中心,因为其在紧急事件中具备双重功能:对于自主神经系统(ANS)的控制,以及对垂体腺的控制。

不过,此类反应通常发生于男性(或说雄性)机体中。相反,女性不会体验到战斗或逃跑反应,应激源会导致女性产生一种照料和结盟反应(tend-and-befriend response):在应激时刻,女性(或说雌性)首先通过照料孩子需求来确保他们的安全;女性还会和她所在的社会团体中有着相同目标的成员结盟,从而减少对孩子的伤害。

战斗-逃跑反应,关于战斗逃跑反应的资料


原理解释

肾上腺素释放后,身体会发生许多变化——当人经历压力后的两秒钟内人体发生的变化。 这一阶段,即所谓的惊慌阶段,人体会释放一种叫作肾上腺素(Adrenalin)的化学物质到血液中。 肾上腺素给你一股强大的力量,并在体内产生许多其他的变化。 这些变化为你采取快速的行动做准备。 你的呼吸加快,运输更多的氧气到细胞中, 以便为肌肉提供更多的能量; 你的心跳加快,使流到肌肉和其他器官的血液流动加速,有更多的血液为你的胳膊和大腿所用;双眼的瞳孔放大,使你能看得更清楚。

由肾上腺素引起的反应有时被称为“战斗或逃跑”反应。因为他们准备让你与恐惧的事战斗或者开溜。科学家们认为这种“战斗或逃跑”反应对于面对野兽的攻击和其他类似危险的原始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如今只要有任何危险产生,相同的反应过程仍然会产生,无论面对的是一只咆哮的狗,还是一项社会性研究。在“战斗或逃跑”反应过程中,身体系统的各个器官在面对危险后作出反应。例如,呼吸系统为你提供额外的氧气,循环系统运输更多的养料到身体需要的部分;肌肉系统轮流为骨骼提供服务,使你能更快速的作出反应。 [1]

愤怒是人的正常生理反应,它与人体的“战斗或逃跑”反应系统也关系密切。这套系统帮助人类的祖先在野外环境对抗敌人或逃脱敌害,许多动物也有类似的系统。人体在这套系统的驱动下超负荷运转,做好在瞬间“爆发”(反击或者逃跑)的准备。

战斗或逃跑反应和情绪的关系

去甲肾上腺素( Norepinephrine)是应激相关的神经递质,主要行为反应就是战斗或者逃跑(fight or flight),引起的情绪是恐惧和愤怒。外周神经的 NE 也参与了下丘脑 ‑ 垂体 ‑ 肾上腺轴功能的激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自主神经递质,参与交感神经兴奋性作用。它们的主要功能是导致心跳、呼吸加快,加快血液流速,增强机体的能量代谢。

理查德·拉扎勒斯(Richard Stanley Lazarus) 认为愤怒和恐惧如同一枚硬币的两面,是人类和动物在进化过程中产生的一种适应反应。比如,当一头羊与一头狮子在非洲大草原上相遇,它们都会表现出 NE分泌的增强,羊的反应是逃走,狮子的反应是追赶。这就是 NE 的“fight or flight”作用。根据行为反应,尼科·弗里达 (Nico Henri Frijda) 认为愤怒和恐惧的区别在于:愤怒引起攻击,而恐惧引起逃离 。实际上这两种情绪的最终目的均是试图把危险的事物和自己分开,只是作用的对象不同:愤怒是作用于危险事物,恐惧是作用于自己。需要提出的是愤怒和恐惧可以互相转换。事物的不确定性会引起恐惧,而愤怒在于对事物不确定性的原因产生不满。因此,恐惧总是提前于愤怒而出现,恐惧引起愤怒,或者愤怒是恐惧的第二位的情绪。

“战逃反应”是有价值的生物本能

首先,这是一种有价值的生物本能,让我们得以在充满风险的不确定环境中得以存活。想象一下数万年前我们的祖先,身处狮虎豹狼的险恶环境求生,茂密的森林或草原上充满着未知的威胁,所以一旦风吹草动我们的祖先就需要进入警觉的“战逃”状态:如果对方弱小则准备战斗以保护自己的食物,如果对方强大则逃跑以保存自己的性命。

“语言”和“想象力”成为战逃反应的新触发源

其次,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我们的“语言”和“想象力”替代了狮虎豺狼,成为了“战逃反应”新的触发源。现代社会,我们有坚固的钢筋混凝土,有武装到牙齿的冷热武器,所以狮虎豺狼已经沦为动物园的观赏品而失去了威胁。然而,随着我们语言能力、想象能力的不断发展,我们会越来越善于“编织故事”。我们把蛮正常的“睡不着”的状态完美的编织成了一部经典恐怖故事,塑造了一只名叫“失眠”的怪兽,反复的刺激着我们的交感神经,具体将在文章《接纳和允许失眠存在》阐述。

脑海里的失眠“怪兽”反复刺激着交感神经

如果我们把科普文章的蟑螂替换为“失眠”,基本就是失眠如何触发我们战逃反应的特写了。不同的地方在于,蟑螂并不经常出现在我们的眼皮下,而我们塑造的失眠怪兽却可以随时随地出现在我们脑海中,反复的刺激我们的交感神经,反复的使我们进入战逃状态,造成神经系统处于持续紧绷的状态。长此以往,便会陷入失眠的恶性循环之中,以及出现文章《关于植物神经系统》所介绍的“植物神经紊乱”问题。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张庆彬
张庆彬 副主任医师
医生集团-广东 心理咨询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