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感染了新冠怎么办?--国外做法很值得借鉴
新冠疫情流行已经3年,国外经过了剧烈阵痛之后早已放开,国内的疫情越来越严重,国外的做法值得国内同行参考,国际上有个新冠疫情一线医生联盟(Front Line COVID-19 Critical Care Alliance) https://covid19criticalcare.com/,由国际知名的危重症医师组成的非盈利性组织,他们制定了一些列指南,包括一般性预防、感染后居家治疗,门诊治疗、住院治疗、疫苗接种后不良反应处理,很具有实际操作性,个人认为,要比国内任何一个指南都简便易行。国内医生多数不知道这一组织和指南,这里介绍给大家,希望更多医生直到这一指南,让更多患者受益。
由于疫情暴发,多数人经过三两天症状后症状会逐渐消失,建议轻度症状先不要去医院,采用以下治疗,以下方案已经治愈了成千上万患者,三四天后症状不改善再去医院,国外的经历表明,巨大疫情突然冲击时,医院短期内难以承受巨大医疗冲击。
需要指出,FLCCC推荐的方案中,多数都是保健品、安全性没问题,网上都可以买到,所有药物都没有新冠病毒适应症,因为一个药物的批准上市要5-10年时间,新冠病毒流行刚三年,多数人仅知道,伊维菌素是治疗寄生虫的,兽用很多,人用相对较少,硫酸羟氯喹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褪黑素是催眠的,氟伏沙明是治疗抑郁症的,不知道还可以治疗和预防新冠病毒感染,这些经验都是国外用人试验摸索出来的,又有专业团体的支持,我们要珍惜这些经验。
新冠病毒感染早期治疗指南
新重要的是要认识到SARS-CoV-2感染是导致新冠肺炎的病毒,它会经历多个阶段和阶段。因此,治疗具有高度的阶段特异性。新冠肺炎是一种临床诊断;不需要确认的抗原或PCR测试。出现流感样症状后应立即开始治疗。本方案中的多种疗法和药物具有不同的作用机制,并在疾病的各个阶段协同工作。
一线疗法(这些手段并非都用上,可以选择应用)
1.伊维菌素:0.4至0.6 mg/kg–每天一次,持续至少5天或直到症状缓解。
如果症状持续超过5天,请咨询医疗保健提供者。由于槲皮素和伊维菌素之间可能存在相互作用,这些药物应全天交错使用。对于COVID治疗,伊维菌素最好与餐一起服用或饭后服用,以增加吸收。
2.硫酸羟氯喹(HCQ):200 mg,每天两次,持续5至10天。
最好与锌一起服用。HCQ可以代替伊维菌素或与伊维菌素一起服用。虽然伊维菌素在怀孕期间应避免使用,但FDA认为HCQ在怀孕期间是安全的。鉴于奥密克戎变异株用于获得细胞进入的途径,HCQ可能是该变异株的首选药物。
3.锌:每天75-100毫克。与硫酸羟氯喹一起服用。锌补充剂有多种形式(如硫酸锌、柠檬酸锌和葡萄糖酸锌)。
4.漱口水:每天3次。每天用含氯己定、氯化十六烷基吡啶 或聚维酮碘 漱口
5.1%聚维酮碘鼻腔喷雾:每天2-3次。 怀孕期间不要使用超过5天。如果没有1%的产品,稀释用10%溶液加水10倍稀释,每4小时在每个鼻孔滴4-5滴。将1½汤匙(25毫升)10%聚维酮碘溶液倒入250毫升鼻腔冲洗瓶中。
6.阿司匹林:每日325毫克(有胃病或出血倾向禁用)。
7.褪黑素:睡前5-10毫克(引起困倦)。优选缓释或缓释制剂,褪黑素有强大抗氧化应激作用,绝对不仅仅粗面作用
8.姜黄素(姜黄):500毫克,每天两次。姜黄素在水中的溶解度低,身体吸收能力差;因此,它通常与全脂牛奶和黑胡椒一起服用,这有助于吸收。
9.Kefir和/或双歧杆菌益生菌。
10.维生素C:500-1000毫克,每天两次。
11.槲皮素(或混合类黄酮补充剂):250毫克,每天两次。
家用脉搏血氧计,或者运动手表的血氧监测,如有缺氧症状,监测血氧水平下降到94%以下时,尽早联系医生就诊。
二线治疗
- Nigella sativa(黑孜然):如果使用种子,每天服用80毫克/千克(或400至500毫克胶囊油,每天两次)。
2. 维生素D3:每天10000 IU(两粒5000 IU胶囊),持续两周。
3.复合维生素B。
4.硝唑嗪(NTZ):600 mg,每天两次,连续5天。
5.氟伏沙明:25-50 mg,每天两次。如果没有氟伏沙明,可以替代氟西汀(百忧解;每天20-40mg)。
注意:一些服用氟伏沙明的患者会出现急性焦虑,需要由开处方的临床医生仔细监测和治疗,以防止罕见的自杀或暴力行为升级。
N-乙酰半胱氨酸(NAC):600-1200 mg,每天口服两次。
Omega-3脂肪酸:每天4克。
Vascepa(二十碳五烯酸乙酯);Lovaza(EPA/DHA);或替代的DHA/EPA。Vacepa和Lovaza片剂必须
吞食,不能压碎、溶解或咀嚼。
详情请见个人公众号:宁志伟讲维生素D ;文献来源:https://covid19criticalcare.com/treatment-protocols/i-care/
本文是宁志伟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