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疫情防控新形势下的呼吸道病毒高发季,如何辨别新冠病毒、流感和其他病毒感染?如何居家护理?
冬季是呼吸道病毒感染的高发季节,常见的呼吸道病毒包括鼻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人偏肺病毒、人冠状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RSV)、腺病毒等。这些病毒引起的疾病轻重不一,与感染者的自身免疫力及病毒的特点有关,可引起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支气管炎甚至肺炎;而症状又往往相似,在感染初期很难鉴别。在新冠疫情防控新形势下,如何居家护理,如何避免重症感染?
一、如何辨别孩子是普通感冒还是流感?或是新冠病毒感染?
许多呼吸道病毒感染都有相似的症状如发热、咳嗽、咽痛、流涕等,有时可能很难区分。
新冠感染的症状包括包括发热、咳嗽、乏力、呼吸困难、咽痛、头痛、呕吐/腹泻或味觉/嗅觉丧失,症状于感染后2至14天出现。
流感症状包括发热、咳嗽、乏力、鼻塞、呼吸困难、咽痛、头痛。症状在接触流感病人后约1至4天出现。流感病毒感染可能会引起肺炎。
RSV感染会引起发热、咳嗽、乏力、鼻塞、呼吸困难、喷嚏、气促、鼻翼煽动、三凹征、点头呼吸、喘息和呻吟、食欲减低。RSV的症状通常在感染后第3~5天最严重,持续约5~7天。冬春季是RSV感染的高发季节,该病毒感染主要发生于2岁以下的婴幼儿,感染会导致感冒、毛细支气管炎或肺炎,小于3月、早产及合并心肺疾病、免疫低下等是发生严重毛细支气管炎或肺炎的高危因素。
普通感染的症状包括发热、咳嗽、乏力、鼻塞、咽痛、喷嚏。感冒是由多种病毒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几种常见的感冒病毒包括鼻病毒、腺病毒、人冠状病毒、人副流感病毒、人偏肺病毒和RSV。健康的孩子一年大约感冒6次。
不同病毒感染有相对特异的表现,可以帮助大家做初步的判断,如新冠病毒感染可能会有味觉/嗅觉的丧失,有些会有头痛、肌肉酸痛表现,较少有喷嚏。流感病毒感染会有头痛、食欲减低、肌肉酸痛等不适。另外,如果发病前有相关的感染病人接触史则比较容易确定感染。
二、孩子可能会同时患多种疾病吗?
答案是肯定的。一个人可能同时感染新冠病毒和流感,或者同时合并肺炎支原体的感染,同时出现两种病原感染的症状,可能会发展为肺炎。普通感冒也可能会导致其他并发症如中耳炎或者鼻窦炎。可以根据孩子的一般情况、症状来初步判断,明确诊断需进行相应的病毒检测。
三、孩子出现呼吸道症状如何居家护理?
病毒性的呼吸道感染治疗主要是对症治疗。
发热:是最常见的症状,孩子如果出现发热,可相应的退热对症处理。低热是可以选用物理降温如采用温水外敷儿童额头,或适当时间的温水浴,或减少穿着的衣物。2月龄以上儿童体温≥38.2℃伴明显不适时,可采用药物退热。2月龄以上儿童发热需要药物退热时推荐对乙酰氨基酚;6个月以上儿童可以使用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退热。2月龄以下宝宝发热禁用任何解热镇痛药。
鼻塞流涕:鼻塞流涕症状明显时可选用生理盐水喷鼻,对于6岁以上、严重鼻塞的孩子可以短期使用非处方类感冒药。
咳嗽:对于咳嗽咳痰明显的孩子,可以止咳化痰药物缓解症状,不建议使用镇咳药物。
喘息:伴有喘息的孩子可以使用雾化来缓解症状,但如果出现急性喉炎表现如“空空”样咳嗽、喉鸣音明显,或出现呼吸困难等严重表现,需及时就医。
四、出现哪些症状需要马上就医?
居家护理观察期间要密切观察孩子的一般情况、精神反应和其他症状,如有以下情况需及时就医:
发热超过40℃、2月龄以下婴儿发热超过38℃、39.5℃以上超过24小时均建议就医,明确有无严重细菌感染。
如果出现呼吸增快、鼻翼煽动、喘息和呻吟,建议及时就医。
观察呼吸情况,如有气促、呼吸困难、三凹征,建议立即就医。
观察一般情况,如有精神状态差、嗜睡等,建议立即就医。
如有胃纳减少、呕吐超过24小时、脱水和血便等情况,也建议就医。
五、如何避免病毒感染及避免重症感染?
首先,疫苗接种是预防流感、新冠病毒和其他疫苗可预防病毒引起严重疾病的有效工具。疫苗可以预防流感引起的重症肺炎、新冠病毒感染继发的多系统炎症反应综合征等严重并发症,减少其他病毒感染的住院率。推荐6个月及以上的儿童每年接种流感疫苗,最好在10月底之前给孩子接种疫苗,以在流感季节保护他们,对于不能接种流感疫苗的小婴儿,建议看护人和家庭成员接种,可有效减少感染的风险。新冠病毒疫苗建议3岁以上儿童接种。目前还没有针对RSV或普通感冒的疫苗。对于RSV,一些有严重问题风险的婴儿可以注射帕利珠单抗,可以保护早产、有先天性心脏病或者系统较弱的婴儿。
还有一些其他措施可以帮助阻止病毒传播,减少孩子的感染风险。首先就是在公共场所要注意戴好口罩,注意手卫生,另外要让孩子们学会在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捂住口鼻(然后立即将纸巾放入垃桶)。
如果家中有人感染了新冠,尽量与孩子隔离,包括单独房间、使用的单独的餐具、家中有宠物的,不要与宠物接触,消毒感染者接触的物体表面等。
希望大家注意防护,保护好孩子,平稳度过病毒流行季节。
本文是祁媛媛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