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尿常规要看哪些项目
尿常规作为一项无创且简易的检查,在临床中应用广泛,可用于泌尿系统疾病的评估。产检会经常行尿常规检查,健康体检时也会行尿常规化验,在高血压、糖尿病、肾结石等疾病的随访中也是必不可少的。不过对于尿常规中的各项箭头时如何解读报告,以下内容可供参考。
采集尿液标本时使用清洁干燥的容器,留取标本时应尽可能清洁外生殖器并留取中段尿,留置尿管的患者应直接从导尿管中直接留取以避免残渣污染。
尿液分析需结合病史、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尿常规主要包括3个部分:尿液的肉眼评估、尿液试纸分析、尿沉渣镜检;
(一)尿液的肉眼评估
颜色:正常尿液为澄清的淡黄色液体。在一些情况下尿液浑浊度和颜色可能发生变化。如浓缩时出现尿液颜色加深;在某些药物、食用色素、疾病时可能出现红色,在使用丙泊酚时甚至可能出现白色尿、粉色尿、绿色尿,留置导尿管的患者出现细菌尿时甚至可能出现紫色尿;
浑浊度:正常尿液大多澄清。出现感染、晶体析出时可能出现尿液浑浊。
气味:尿液的异常刺激性气味多由细菌产生的氨引起。酮体可能会使尿液有甜味或水果味。某些罕见病会使尿液呈特殊气味:
(二)尿液试纸分析
主要包括以下指标:尿比重、pH值、血红素、白细胞酯酶、亚硝酸盐、白蛋白和葡萄糖。
尿比重:尿比重通常因尿渗透压而异,尿渗透压取决于尿中颗粒(如尿素、钠、钾)的数量,尿比重是由尿中颗粒的数量和大小共同决定。尿比重提示尿液的浓缩或稀释。
pH值:反映尿液的酸化程度。尿液的生理性pH值为4.5-8,取决于全身的酸碱平衡。酸血症应使肾脏增加尿液酸排泄,可使尿液pH值降至5以下。pH值较高则可能存在肾小管性酸中毒或是感染。
白细胞酯酶:由溶解的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释放的白细胞酯酶是尿中存在白细胞的标志。而浓缩尿可能阻止细胞溶解,因此产生假阴性结果。蛋白尿和葡萄糖尿也可能导致白细胞酯酶检测出现假阴性结果。
亚硝酸盐:很多肠杆菌都是最常见的泌尿道感染致病菌,均可产生硝酸盐还原酶,将尿硝酸盐还原为亚硝酸盐。亚硝酸盐阳性尿提示可能存在细菌尿。而肠球菌产生的硝酸盐还原酶水平较低,其导致泌尿系统感染时的亚硝酸盐检测结果可能呈阴性。
蛋白质:蛋白质检测的尿液试纸法检测对白蛋白最敏感,可对白蛋白尿进行半定量测定。试纸法对非白蛋白的蛋白质不敏感,特别是免疫球蛋白轻链。
白蛋白尿:尿液试纸法检测白蛋白尿有一些重要的局限性:白蛋白尿中度增加(即30-300mg/d,旧称“微量白蛋白尿”)可能低于尿液试纸法的检测限,尤其是尿液稀释之后。尿液极稀时,尿液试纸法可能会低估或无法检出白蛋白尿重度增加(>300mg/d,旧称“大量白蛋白尿”)。
白蛋白尿结果以半定量分类显示(如微量、1+、2+和3+)可能具有误导性。例如,尿液稀释会低估白蛋白尿的程度,而尿液浓缩时可能检测结果为3+,但实际可能不是严重的白蛋白尿。对于试纸法检测为蛋白质持续阳性的患者,应检测随机尿样或24h尿液来评估白蛋白与肌酐的比值,从而确定白蛋白尿量。
葡萄糖:糖尿的原因可能有:一、患者血糖浓度正常,但近端肾小管不能重吸收滤过的葡萄糖;二、血糖浓度过高,葡萄糖滤过远超肾小管重吸收的能力。对于肾功能正常的患者,一般直到血糖浓度超过10mmol/L才会出现显著糖尿。正常血糖下的糖尿,需要考虑近端小管重吸收的原发性缺陷。
(三)尿沉渣检查
尿液通过离心机处理后,再通过显微镜观察,必要时还可以结合染色法。可能在尿沉渣中发现的细胞成分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泌尿道所有节段水平来源的上皮细胞。
红细胞:镜下血尿是指离心分离的尿沉渣中,每高倍视野存在≥2个红细胞。每1L尿中仅1mL的血液就可引起肉眼的颜色变化。不过肉眼血尿中尿液颜色的改变不一定就反映大量失血。血尿可反映良性疾病或严重的基础疾病;血尿可能是肉眼或显微镜可见。血尿可能为一过性或持续性。一过性血尿相对常见,可在运动或性交后,月经也可能混淆血尿的评估,应在非月经期复查。
一过性血尿提示可能存在潜在恶性肿瘤,尤其年龄超过50岁的患者。也可见于泌尿道感染,如膀胱炎或前列腺炎。这种情况通常伴脓尿和细菌尿,且可能常诉排尿困难。一定要对持续性血尿进行评估。更常见的病理学原因包括肾结石、恶性肿瘤和肾小球疾病。有独特形态的尿红细胞可能存在系统性疾病。
白细胞:虽然在尿中可能观察到所有种类的白细胞,但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是显微镜镜检医生在实际工作中最关注的细胞类型。尿中性粒细胞通常与细菌尿有关。但如果相应的尿培养结果为阴性(即无菌性脓尿),则应考虑间质性肾炎、肾结核和肾结石。
上皮细胞:上皮细胞从泌尿生殖道内任意部位脱落后可能出现在尿中。
管型:是在肾小管管腔内形成的圆柱形结构;数种因素可促进管型形成:尿液停滞、低pH值和尿液浓缩程度较大。管型的形状和大小取决于其形成所处肾小管。所有管型都含基质,是所有管型的基本结构。管型是由管型基质包埋细胞或其他成分的性质来界定。包括红细胞管型、白细胞管型、颗粒管型、透明管型等,是诊断多种疾病的重要依据。
结晶:尿中有无结晶取决于很多因素,包括组成分子的浓度、尿pH值以及有无抑制结晶的因子。在正常人和有明确疾病的患者中,尿液均可出现多种不同形式的结晶,如草酸钙或磷酸钙结晶、磷酸铵镁结晶、尿酸结晶等。
微生物:尿中经常可见到细菌,但细菌尿的临床意义通常取决于患者症状。真菌(酵母菌)也很常见。
尿脂质:肾病综合征相关疾病患者的尿检常可见到脂滴,主要由胆固醇酯构成,其次是胆固醇。尿中脂质的来源尚不十分清楚。脂肪尿对肾小球疾病基本都有诊断价值。偶尔也可能见于其他非肾小球疾病。
不同形式的尿液结果可能提示特定类型的肾脏病。如这种症候群(如异形红细胞、红细胞管型和蛋白尿)提示增生性肾小球疾病。与所有诊断性检查一样,尿液分析结果必须结合病史、体格检查和已有的实验室数据解读。
知识图片均来源于uptodate。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