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东_好大夫在线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医学科普

从胡鑫宇事件浅谈自杀预防

发表者:陈晓东 人已读

摘要:
胡同学失踪事件引起公众对于青少年心理卫生的关注。文章从自杀的基本事实、概念、危险因素、自杀遗属和媒体报道等方面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一个系统的自杀预防计划需要家人、学校、社区、专业心理卫生人员、媒体的通力合作。

胡同学失踪事件,牵动全国人民的心。在权威新闻发布会后真相浮出水面,结局尘埃落定。各种强力证据一致表明,这又是一起青少年自杀事件。一个年轻的生命陨落,引得众人一声叹息。关于重视心理卫生的呼声又再次响起,与此同时,有人对学校,老师,或家长提出了厉的批评,认为他们没有阻止悲剧的发生。然而,自杀作为公共卫生事件,也是精神科临床中严重的不良事件,由生物,心理,社会等多种复杂的因素所共同引起。 事后对任何一方的指责,都不是反思终结的关键。为了减少悲剧的再次发生,公众有必要再次了解“自杀”,这个人们常常感到“忌讳”的事件。

1. 关于自杀的几个基本事实

+ 每年有70多万人自杀身亡。

+ 自杀未遂人数是自杀死亡人数的许多倍。在一般人群中,自杀未遂是最大的自杀风险因素。

+ 自杀是15-19岁人群的第四大死因。

(前三位是车祸,结核病,人际暴力)+ 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的自杀人数占全球自杀人数的77%

+ 全球最常见的自杀手段是喝农药、上吊和使用枪支。

l 一个青少年的意外失踪或者死亡,从概率的角度来判断,自杀通常是最为可能的原因。

2. 几个概念

自杀观念:有结束生命的想法,没有具体行动

自杀计划:有实施的计划,包括准备材料,查看场地

自杀未遂:实施了自杀行为,没有导致死亡。如服下过量药物,抢救成功。

自杀死亡:实施了自杀行为,导致了死亡。

l 可以看出,胡同学在录音,笔记中多次提到了自杀观念;有明显的自杀计划。最后选择了致命性强的方法。

3. 从了解自杀的危险因素来预防自杀

根据我国开展的自杀心理解剖研究发现,下面几个特点和年轻人群自杀死亡密切相关:

1. 罹患精神疾病

2. 高度的绝望感

3. 负性的生活事件

4. 未婚

5. 家族中有自杀死亡者

6. 缺乏积极的应对技巧

7. 缺乏社会支持

8. 冲动性高

9. 非党员/团员

l 从公布的证据分析,胡同学具备了以上大多数的特征。如有最后阶段有明确的“抑郁发作”,如果排除了躯体原因导致的情绪问题,符合了“抑郁症”的诊断标准。

l 到新学校后不适应,学习成绩下降,不想上学等种种事件结合,可以归于负性生活事件。

l 根据家人对其性格的描述,提示他性格特点在社交方面有较大困难,从而导致他获取社会资源支持的可能下降。

l 年轻人的自杀往往冲动性较高,自杀意念强,容易选择致命性较高的自杀行为,如跳楼或者上吊。显然,胡同学这两类方法都在胡同学的考虑范围内,提示其具冲动性高的特点。

4. 要关注自杀遗属和相关人员

l 公众往往在热点事件中关注逝者,而忽略了另外有个重要的群体,自杀遗属,即自杀者的亲人,朋友,同学等群体。有研究发现,一个人自杀后他身边至少有6个人会收到明显的影响,该群体发生自杀的危险性显著增加。因此要对该人群有一定的心理疏导服务。

l 另外,由于该事件的特殊性,参与搜救的公安,老师,工作人员等承受了大量的压力,后续的心理支援服务应该包含者该群体。

5. 过分细致的媒体报道不利于自杀预防

l 网络上有声音要求公开一切细节,然而,从自杀预防的角度这是不妥的。因有可能引起后来者的模仿。某电子厂自杀事件就是很明显的例子。

胡同学事件让公众再次把目光聚焦到青少年心理卫生的领域,自杀是心理问题最为严重的后果,要预防自杀的发生,不能单纯依靠某个群体的力量,如增加心理医生,精神科医生并不一定就能有很好的效果。一个系统的自杀预防计划需要家人,学校,社区,专业心理卫生人员,媒体的通力合作。媒体要宣传正确的心理卫生知识,降低社会各界对于心理问题的“耻辱感”,鼓励处于心理危机的人员积极求助。同时,需要及时采用生命热线,在线心理服务,社交软件等多种手段来位年轻人提供各位简易可及的自杀预防方法。

备注:全国各地都有心理危机热线,帮助处于心理危机的人,其中,广州市心理热线电话为:02081899120;从2007年开始24小时服务,已经为数十万来访者提供服务。

本文是陈晓东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23-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