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产脊髓电刺激疗法如何帮助患者摆脱持续20年之久的“切肤之痛”
文章摘要:国产脊髓电刺激疗法是如何帮助患者摆脱持续20年之久的“切肤之痛”的?本文介绍了一位81岁的患者的治疗经历,以及脊髓电刺激疗法的原理和应用范围。
国产脊髓电刺激疗法如何帮助患者摆脱持续20年之久的“切肤之痛”
您能想象持续长达20多年的慢性疼痛,究竟有多痛苦吗?现年81岁的王女士长期饱受着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困扰。20年前,她的右侧胸背部出现了无明显诱因的神经痛,以灼烧、针刺感为主,VAS(Visual Analogue Scale/Score 视觉模拟评分法)为10分,口服止痛药并无明显缓解。几天之后,在疼痛的区域又出现了皮疹,并最终被确诊为带状疱疹。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虽然病情有所好转,但皮疹褪去后,疼痛仍旧未缓解,口服多种止疼药也不见好转,近年加服奥施康定后,疼痛可以勉强下降至6-7分。由于当年的医疗技术水平有限,使得这种疼痛在此后漫长的岁月里非但没有偃旗息鼓,反而是越发肆虐,这也让王女士的身心备受煎熬。
1994年国际疼痛学会(IASP)将疼痛定义为“真实存在的或潜在的组织损伤或类似情况所带来的不愉快主观感觉和情绪体检”。而从病理生理学分类上看,疼痛又分为神经病理性疼痛、伤害感受性疼痛以及混合性疼痛。就王宏文老人的情况来看,她所经受的“疼痛”应该属于神经病理性疼痛,这种疼痛是持续性且难以控制的。据老人的看护人员描述,这种疼痛一旦发作,老人家就成宿成宿地睡不着觉,还会时常因为难以忍受疼痛,发出呻吟和喊叫,实在是让人看着心疼。正因为如此,及时地为患者找到一条能够抑制疼痛、改善现状的方法,也就成了一件迫在眉睫的事情。
就在此时,王女士基于对清华医学事业的信任,自愿选择来到北京清华长庚医院接受脊髓电刺激治疗的临床试验。值得一提的是,王老曾经是北京大学医学部药学系的名誉教授,作为一名医药学领域的高级知识分子,她的选择或许更是基于专业视野与科学评判的,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这款脊髓电刺激器疗法是足以让人信服的。
通过前期的筛选和排查,医生确定了王女士的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属于SCS的适应症范围,且符合临床试验入组条件。SCS又名脊髓电刺激,是将一根很细的电极植入脊髓周围,发放稳定的电刺激的技术。王女士在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安装的脊髓电刺激器,正是由清华大学神经调控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自主研发的,它主要应用于慢性顽固性疼痛,也就是持续3个月以上,经过吃药等保守疗法,改善不满意的疼痛。它可以和药物一起改善疼痛,提高生活质量,把疼痛控制在一个较低的范围内。但是它不能完全终止疼痛,也不能完全代替药物。也就是说,SCS可以在吃药的基础上,进一步减轻疼痛,提高生活质量。
随后,在充分告知患者权益、风险等信息,并回答了患者的所有疑问之后,院方第一时间汇聚起了专家力量。在享誉海外的国际级专家王劲副院长以及神经外科的通力合作下,成功地为王女士实施了“脊髓刺激电极置入术”,利用电刺激阻断了疼痛信号的传导。手术过程十分顺利,术中刺激电生理信号良好,患者在接受植入手术之后也没有出现任何不良反应。
在后续的治疗中,医生还将教会患者如何自己调整程控仪,并持续关注患者的疼痛日记以及睡眠情况,跟进后期的随访工作,保证仪器的正常使用。北京清华长庚医院神经外科在此过程中为患者提供的诊疗,可以称得上是“一条龙”服务。这样细致入微的全程诊疗监控,也在最大程度上免除了患者的后顾之忧,确保了脊髓电刺激疗法的切实疗效。
这是国内神经外科领域的第三例国产脊髓电刺激临床试验,也是北京清华长庚医院目前接诊的年纪最大的一位受试者。在经历了植入手术之后,王女士现阶段的状态逐渐得到了改善,虽然依旧需要定时定量地服用一些止疼类药物,但是精神状态的确与之前相比好了许多。其中比较明显的是睡眠质量的改善,现在不只是在夜里,有的时候白天也能打个小盹养精蓄锐了。总而言之,一切都在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接下来,老人家还要进行永久植入期的二期手术,并配合术后的调试。我们期待着王女士能早日摆脱这折磨了她20年的“切肤之痛“,也期待着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神经外科,能在国产脊髓电刺激治疗领域实现更多突破,将一系列自主研发的医学成果不断延续下去,带着一颗“医者仁心”,造福更多饱受疼痛困扰的患者。
本文是陆洋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