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田沃土 三甲
田沃土 医师
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 神经内科

坦然面对,向上生长:学会与遗传性疾病共生

149人已读

文章摘要:回望人类与疾病抗争的历史,是一部医学科技的进步史,也是疾病谱被不断更新迭代的变迁史。随着人类医学进步、营养状况的提升,上述严重的烈性传染性疾病的发生率大幅减少。但是,罕见病、遗传性疾病的比例增加了。这种增加,其实是因为人类对疾病谱系的认知改变了,对遗传性疾病的检测能力提升了。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 神经内科 田沃土

回望人类与疾病抗争的历史,是一部医学科技的进步史,也是疾病谱被不断更新迭代的变迁史。

76年前,在天花病毒肆虐的日子里,亚洲每年因此死去的人数约80万。整个18世纪,欧洲大陆死于天花病毒的人口在1.5亿以上。类似的传染性疾病,比如破伤风、鼠疫、麻疹等,在过去数百年时间里,是人类健康的主要威胁者。

随着人类医学进步、营养状况的提升,上述严重的烈性传染性疾病的发生率大幅减少。但是,罕见病、遗传性疾病的比例增加了。这种增加,其实是因为人类对疾病谱系的认知改变了,对遗传性疾病的检测能力提升了。

无论,朝代更迭,时代变革,遗传性疾病始终与人类共存。

无论,渺小的人类对疾病了不了解,疾病一直就在那里。

医学技术的飞速进步,使得遗传性疾病的诊断能力得到了空前提升,帮助医生从众多临床表型组合中抽丝剥茧,最后被大家全面认知。

疾病没有增多,是辨识疾病的能力提高了。

遗传性疾病是与生俱来的,可以说:只要有生物存在的地方,就有遗传性疾病!它是上帝给每个生物与众不同的“标签”。每个看起来健康的“普通人”,都可能是携带成百上千种基因变异的随机组合。

正因为这样那样的变异,我们互相彼此不同!

也因为这样那样的基因变异,有的人易患高血压,有的人有家族性糖尿病,有的人常年健身仍血脂偏高,而有的人易对环境过敏,也有的人“体质差”有个风吹草动就发热流涕。

遗传病,它一直就在那里。

然而,疾病有急有缓、有轻有重、发病有早有晚。有的遗传病危害大,影响生活质量,甚至影响寿命。尤其当患者和家属遭受“确诊”的巨大打击,想从这种“懵懵的”状态里走出来,需要很强大的内心、充分的家庭支持、良好的医患沟通宣教、文明的社会风气和足够的时间。

在发病早期,当患者不能正确认识疾病,不能接受生病的事实,可能产生排斥、恐惧、担忧等心理。但是我们会逐渐认识到,停留在这种心境里,并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使身-心处于应激状态,影响生活质量、伤害爱我们的人。

随着基因检测、分子诊断、产前诊断和辅助生殖等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遗传病家庭可以生出健康的宝宝。越来越多的遗传性疾病,可防可控,甚至可治疗。越来越多的病友群体、慈善公益团体抱团取暖,使病友和家属能够平和、理性对待,掌握疾病的基本常识,了解未来可能发生的情况,所谓“知己知彼”,学会自我管理,一样活出精彩!

正所谓,当上帝为你关上一扇门,就去寻找那扇开着的窗吧。

与疾病共生,是一种向上生长的力量,学着与疾病为伴,这可能是持续我们一生的课题。

话说起来简单,实际操作谈何容易!因为科学技术不是万能的,医学不是神,还没有包治百病的能力。

但是,既然我们无法抗拒自然界的小意外,不如学会以一种不同于常人的姿态去认识它、管理它、与之相伴。能治疗的,就去努力尝试。不能治愈,就对症处理,将负面因素降到最低。科学干预而不过度治疗,同时预防家族中再发相同疾病。

经常有病友会问 “医生,我怎么会得这个病?为什么是我?!”

当人类和疾病初识,有这些心理是再正常不过的!

在悲伤、无奈之余,我们努力尝试走近彼此,了解疾病、接纳疾病,成为最了解这个疾病的“专家”,争取化敌为友,相信柳暗花明的一天会来的!


田沃土
田沃土 医师
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 神经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