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科普
发表者:崔永亮 人已读
2022年4月2日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中心内科苗立夫主任带领医护团队,在心脏超声团队、影像科、麻醉科、导管室的默契配合下,成功为一名卒中风险、出血风险均极高危的房颤患者实施 Watchman 左心耳封堵手术。
无法抗凝治疗、出血 、血栓 风险 双 高
患者许女士,79岁,既往冠脉搭桥、支架及房颤射频消融术后,两年前房颤再发,但尝试多种抗凝药物预防血栓均出现便血,行胃肠镜检查后亦未能解决。根据非瓣膜房颤血栓栓塞及出血风险评分,患者存在“高卒中、高出血”的风险,治疗陷入两难境地。心脏中心苗立夫主任组织心脏超声团队、影像科、麻醉科、导管室进行反复讨论,决定为患者行“左心耳封堵手术”治疗。考虑患者高龄,基础病多,左心耳解剖复杂,术中可能需要反复调整经食道超声位置,最终决定展开多学科合作,在麻醉科的保驾护航以及心脏彩超的协助下完成此次手术。
紧密配合,多学科协作完成手术
随后,在麻醉科和心脏超声室的支持下,手术顺利进行,杂交手术室充分的术前准备,麻醉科副主任李慧先精细化的全身麻醉,超声科唐秀杰主任医师精细的食道超声指引下,苗立夫主任娴熟的完成房间隔穿刺后行左心耳造影检查,见左心耳形态为“风向标”型,再精准测量左心耳深度及其基底部宽度后,选择匹配的Watchman封堵装置并推送至左心耳内,食道超声引导下精准定位符合“PASS”原则完美释放封堵器,再次左房造影未见明显残余漏。历时仅仅一个半小时的多学科精细协作,手术成功,许女士顺利安返病房,6个小时后即下地行走。左心耳封堵手术为患者解除了心源性卒中的隐患,撑起了一把远离卒中的“保护伞”,将最大程度预防患者的卒中风险和改善生活质量。
术后多学科团队合影
术后情况
目前许女士出院已两月,最新复查的心脏彩超提示封堵器状态良好,今后再也不用担心房颤血栓问题了,华法林/利伐沙班这些抗凝药也不用服用了,困恼她的便血问题终于彻底得到了解决。
科普时间
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全世界发病人数约为3300万人,其中中国约1000万房颤患者。2017年中国心脏大会上统计表示11年间病患率增20倍,房颤相关卒中增加13倍。
房颤的最大危害 -- 血栓!
房颤患者在清华一附院心脏中心三病房脑梗后成功急诊取栓
研究表明非瓣膜性房颤患者的血栓 9 0 % 来自于左心耳 ,左心耳是不折不扣的血栓 “血栓罪恶之源”
如果你还在担心出血风险又或是有过脑出血病史,又或是长期不能按医嘱吃药的患者,“ 黑科技 “ 来了!——左心耳封堵术。
简洁版: 1. 房颤血栓风险高,从源头上卡断血栓组织血栓流入动脉,引起脑卒中。 2. 避免患者抗凝药长期应用引起的消化道和脑出血风险
通俗易懂版:心房颤动不吃抗凝药也不怕中风了 —————————————————————————————
那么,什么样的人适合:
左心耳封堵的适应症:
非瓣膜病性房颤, CHA2DS2-VASC 评分≧ 2 分
1. 不愿长期服用抗凝药;
2. 服用华法林, INR 不稳定或 INR 达标仍发生中风;
3. 华法林禁忌( HAS-BLED ≥ 3 分);
4. 支架术后需要抗凝联合抗血小板的患者;
5. 出血倾向或者有出血史的患者;
真人案例
施瓦辛格
患有房颤,但是作为一个动作演员及健身爱好者,无法接受抗凝药的出血风险。 2013 年接受了左心耳封堵手术。已恢复健康,停用抗凝药。
目前 71 岁仍然在坚持健身!完全不用畏惧受伤出血又或者房颤引起卒中的风险。
左心耳封堵术,这项针对房颤治疗的微创介入技术,可以显著降低心源性卒中发生率,避免长期服用抗凝药的不便利和经济负担,极大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该技术在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顺利开展,展现了我院硬实力,体现了清华一附院多学科协作的能力,必将为更多患者的健康保驾护航。
本文是崔永亮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发表于:2023-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