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睡眠障碍----梦游症
梦游症,又称睡行症,俗称“迷糊症”。指睡眠中突然爬起来进行活动,而后又睡下,醒后对睡眠期间的活动一无所知。不同程度的患者有着不同的表现,有些仅是迷迷糊糊地坐起,做一些没有目的性的动作,比如摆弄被子、做手势、穿衣等;而有些会表现出更为复杂的行为,如下床行走,开门,甚至能避开障碍物活动等。即使睁着眼时,他们也是处在一种意识模糊和没有感情波动的状态下。
病因病机:大约有以下几种:首先,遗传因素引起的,部分研究表明,梦游症的出现与基因密切相关;其次,长期精神压力引起的,焦虑、情绪不稳、创伤后应急障碍等,会增加梦游症的发生概率;长期睡眠不足、睡眠剥夺或睡眠环境差,也会引起梦游症的发生;儿童大脑皮层发育尚不完全,会影响儿童的睡眠,因此容易导致梦游症的发生;另外,一部分脑部疾病,如偏头痛、颅脑损伤、帕金森病、脑炎、中风、癫痫等也可能诱发梦游症。中医理论认为该病的病因是情志所伤、心脾两虚、心肾不交、痰火扰神、肝肾不足,主要病机是火热上扰心神,心血不静,阴阳失和,心神妄动。
临床表现:本病多见于儿童,患儿在开始入睡的一段时间后,突然惊醒,瞪目坐起,躁动不安,面部表情恐怖,呈凝视状,有时喊叫,但意识仍呈朦胧状态,同时并可表现面色苍白、呼吸急促、出汗。发作时,若叫唤患儿,一般很难叫醒,患儿常常不加理睬,仍表现惊恐、哭泣或叫喊,紧张地抓住任何人,似乎继续在遭受某种强烈的痛苦,而对父亲母亲的安抚、拥抱及焦虑等视而不见,发作一般持续十余分钟,又能自行入睡。清醒后对夜惊发作内容完全遗忘或只有片段记忆。
用多导睡眠图可以发现,梦游症一般开始于3-4期的深睡眠期。在此期间,人的意识与行为处于完全分离状态,但此时的大脑并没有失去全部的控制权,为了能被唤醒,仍保持着基本活力,还存有一定的警觉性、判断力和行动控制能力。若在此期间大脑放电发生混乱,且无法被我们的意识所察觉,就会产生如下床行走等梦游症的表现。
诊断:依据典型的临床表现可以做出临床诊断,具体病因诊断需要结合体格检查,是否存在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不良等问题及排除其他睡眠障碍及颅内器质性病变的可能;多导睡眠仪监测,即检测睡眠脑电波是否异常;微量元素检查,即排除有无钙元素缺乏等;鉴别癫痫及分离性障碍等。
治疗:一般而言,出现梦游症无需过于担心,尤其青少年梦游症,一般在青春期后会自行消失。不过,当梦游症已经影响到自身或家人的正常生活时,还需及时就医,以预防伤害为主。从药物治疗上,常使用镇静催眠类药物,以控制梦游症的发作,进而改善睡眠质量。另外,还会配合一些能够起到调整情绪和缓解压力的药物同时使用。从心理治疗上,常采取催眠治疗、支持性心理治疗、厌恶疗法等。同时,患者本人也要保持乐观的心态,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适当进行体育锻炼,释放身心压力。中医辨证论治,主要以滋阴潜阳、宁心安神、交通心肾、清热祛痰、养血安神为主要治法。常用方剂包括菖郁温胆汤、白金丸和磁朱丸加味、黄连阿胶汤合交泰丸等。
本文是陈永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