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外科普|脑卒中
脑卒中俗称中风,包括缺血性脑卒中(又称为脑梗死)和出血性脑卒中(包括脑实质出血、脑室出血以及蛛网膜下腔出血)两种,是大脑细胞和组织坏死的一种疾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寒冷季节发病率更高。同时,一天内发病的高峰通常是临近中午的一段时间,需要格外引起注意。
脑卒中科普
01
类型

包括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两种:每一种类型又可以分为三种亚型。
缺血性脑卒中
一、可逆性缺血性神经功能缺失:局限性神经功能缺失,持续时间超过24小时,但在3周内可完全恢复。
二、进展性卒中:脑缺血症状逐渐发展和加重,数小时或1-2天内达到高峰,有梗死灶存在。常见于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塞。
三、完全性卒中:脑缺血症状发展迅速,发病后数分钟至1小时内达到高峰。
出血性脑卒中
一、脑实质出血,按部位可分为:
1.基底节区出血:
(1)壳核出血;
(2)尾状核头出血。
2.丘脑出血;
3.脑叶出血:
(1)额叶出血;
(2)顶叶出血;
(3)颞叶出血;
(4)枕叶出血。
4.脑干出血:
(1)脑桥出血;
(2)中脑出血;
(3)延髓出血。
5.垂体出血。
6.小脑出血。
7.脑室出血。
二、自发性脑室出血:是指血液破入脑室系统,临床常见的脑血管出血疾病,多继发于自发性脑出血、动脉瘤或动静脉畸形破裂。
三、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常在体力劳动或激动时发病,主要表现为突然剧烈头痛,可伴恶心、呕吐、癫痫和脑膜刺激征,严重者可有意识障碍甚至很快死亡。少数表现不典型且头痛不严重的病例,容易导致延误诊断。
02
症状

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患者发病前可能会出现短暂性的肢体无力;也可能在没有症状的前提下突然发生脑梗塞然后出现一系列症状,如单侧肢体无力或麻木、单侧面部麻木或口角歪斜、言语不清、视物模糊、恶心呕吐等。
出血性脑卒中:症状突发,多在活动中起病,常表现为头痛、恶心、呕吐、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及肢体瘫痪等。
早期症状
中风(即脑卒中)往往起病急骤,无法确切地说其早期症状是什么。部分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在发病前可能会有短暂的肢体无力。日常生活中如有高血压、高血脂,以及一些脑血管疾病,注意要遵医嘱做好病情监测,如有异常情况,应该积极就医,以争取避免不良事件的发生。
典型症状
缺血性脑卒中:一侧肢体无力或麻木;一侧面部麻木或口角歪斜;说话不清或理解语言困难;双眼向一侧凝视;单眼或双眼视力丧失或模糊;意识障碍或抽搐等。
出血性脑卒中:头痛、恶心、呕吐、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及肢体瘫痪等。
脑卒中累及的血管不同,所表现出来的症状也不尽相同。主要介绍累及以下8个脑动脉的症状。
眼动脉受累
眼动脉近侧受累不引起失明,栓子脱落致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可引起视力减退或失明。
后交通动脉受累
丘脑穿支动脉受累可引起反复言语、冷漠、缺乏主动性、失去定向力以及感觉运动障碍。
脉络膜前动脉受累
对侧偏瘫、偏身麻木、偏盲。
大脑前动脉受累
1、发生在优势半球的大脑皮层梗死,可引起运动性失语(可以听的懂,但是不会说)。
2、非优势半球深部结构受累时可引起对侧忽视(患者不能注意到从对侧来的视觉、听觉、触觉的刺激)。
3、额叶梗塞可引起意志力丧失、运动不能性缄默(不能说话导致的沉默)和人格改变。
前交通动脉受累
穿支动脉受累时可引起某些记忆障碍。
大脑中动脉受累
对侧偏瘫、半侧感觉丧失、同向偏盲。优势半球受累伴有失语(不能说话),非优势半球伴有空间失用(对空间失去概念)和忽视,急性期可表现为头和眼转向梗死对侧,对侧凝视麻痹,意识障碍。外侧豆纹动脉分布区梗死可引起面、臂和腿的偏瘫。视辐射受累可引起视野缺损(视野部分缺失)。
颈内动脉受累
类似于大脑中动脉主干闭塞的症状。
椎基底动脉系统受累
偏瘫、舌无力、眼球震颤、眩晕、共济失调(不能掌握平衡)。
伴随症状
头晕、恶心、呕吐。
03
相关检查
平扫CT可准确识别绝大多数脑卒中,并帮助鉴别非血管性病变(如脑肿瘤),是疑似脑卒中患者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CT平扫出血性病灶为高密度,缺血性病灶为低密度。怀疑动脉瘤引起脑卒中的患者可以做CTA检查,CTA上出现的”斑点征”是早期血肿扩大的预测因子。

颅脑磁共振成像(MRI)
MRl的检查序列比较多,对于急性脑梗死,弥散加权成像(DWI)最敏感,呈明显高信号;脑出血在MRI的信号则随着出血的不同时期而改变,比较容易诊断。MRI血管成像(包括动脉成像和静脉成像)可以看到动脉瘤、静脉窦血栓等引起脑卒中的病灶。

脑血管造影(DSA)
能清晰显示脑血管各级分支及引起脑卒中的位置、大小、形态及分布,发病的血管也可以清楚显示,了解血流动力学改变,为血管内栓塞治疗、血管再通或外科手术治疗提供可靠的病因病理解剖,仍是当前血管病变检查的“金标准”。
04
治疗

药物治疗
由于个体差异大,用药不存在绝对的最好、最快、最有效,除常用非处方药外,应在医生指导下充分结合个人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药物。
脑卒中患者的药物治疗无特效药,仅可使用对症支持治疗药物;一般针对神经保护、改善脑血管循环等使用药物。
出血性患者谨慎使用抗凝药物;缺血性患者谨慎使用止血类药物。
神经保护类药物
依达拉奉,胞二磷胆等。
改善脑血管循环类药物
重组Vla因子等止血类药物、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等抗血小板药物、丁基苯酞、人尿激肤原酶等。
手术治疗
治疗方法因人而异,还需要考虑脑卒中的类型、位置及其详细的血管解剖结构。通常需要神经介入大夫、神经外科大夫和影像科医生综合评估,并和患者及家属充分讨论疾病手术风险和自然风险后方可确定最优治疗方案。目前常用的方法主要有去骨瓣减压术降低颅内压、开颅血肿切除术、介入治疗、脑室减压引流术。
去骨瓣减压术
对于脑卒中严重、颅压高、脑水肿严重或脑疝风险大的患者可行去骨瓣减压术降低颅内压。
开颅血肿切除术
对于出血性脑卒中患者,影像可以看到明确的脑实质内血肿,经评估内科治疗无法消除时,需要开颅进行血肿切除清理。
介入治疗(栓塞或取栓等)
全身麻醉后,在大腿根部使用穿刺针穿刺股动脉或股静脉,经血管途径对出血的血管进行栓塞或多闭塞的血管进行再通。该治疗方法创伤小,术后恢复较快。需要神经介入科大夫的评估选择治疗。
脑室减压引流术
脑室内出血的患者,或者脑卒中引起脑室积水,颅内压力过高的患者,需要进行脑室造口术引流减压。
复合治疗(联合治疗)
将上述治疗方法结合使用,如脑室减压引流术后进行开颅血肿切除或介入治疗后行去骨瓣减压术。
一般卒中严重的患者考虑采用多种方法联合治疗。
本文是张勇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