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普】科学认识大肠癌
结直肠分段及解剖
大肠癌,又称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是人体的大肠发生的恶性肿瘤。根据部位大肠可分为盲肠、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及直肠,是吸收食物残渣中水分并将食物残渣代谢形成粪便排出体外的脏器。
结肠又可以分为右半结肠(盲肠、升结肠、横结肠右2/3)、左半结肠(横结肠左1/3、降结肠、乙状结肠)。成人结肠全长平均约150cm(120-200cm),直肠长度约12-15cm,结直肠是人体消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消化道的下段。

发病率
在我国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均保持上升趋势。2020年中国癌症统计报告显示:我国结直肠癌发病率在全部恶性肿瘤中位居第2位,死亡率位居第5位;其中2020年新发病例55.5万例,死亡病例28.6万例。其中,城市远高于农村,且结肠癌的发病率上升显著。多数病人在确诊时已属于中晚期。
结直肠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包括结肠癌和直肠癌。病理类型以腺癌最常见,极少数为鳞癌及粘液癌。大肠癌的发病率以直肠癌最为常见,其次从高到低依次为乙状结肠、盲肠、升结肠、降结肠及横结肠。好发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结肠癌男女发病率相近,而直肠癌以男性多见。近年有向近端(右半结肠)发展的趋势,其发病与生活方式、遗传、大肠腺瘤等关系密切。
主要症状
早期大肠癌无明显的症状,患者有时会出现一些非特异性表现,如腹泻、便秘等排便习惯的改变,以及血便、粘液便及粪条变细等大便性状的改变。随着癌肿生长到一定程度,依其生长部位不同而有不同的临床表现。

1.右半结肠癌的临床表现:
①腹痛:右半结肠癌约有70%~80%病人有腹痛,多为隐痛;②贫血:因癌灶的坏死、脱落、慢性失血而引起,约有50%~60%的病人血红蛋白低于100g/L; ③腹部肿块:腹部肿块亦是右半结肠癌的常见症状。腹部肿块同时伴梗阻的病例临床上并不多见。
2.左半结肠癌的临床表现:
①便血、黏液血便:70%以上可出现便血或黏液血便;②腹痛:约60%出现腹痛,腹痛可为隐痛,当出现梗阻表现时,亦可表现为腹部绞痛;③腹部肿块:40%左右的病人可触及左侧腹部肿块。
3.直肠癌的临床表现:
①直肠刺激症状:便意频繁,排便习惯改变,便前有肛门下坠感,伴里急后重、排便不尽感,晚期有下腹痛;②肠腔狭窄症状:癌肿侵犯致肠管狭窄,初时大便变形、变细,严重时出现肠梗阻表现;③癌肿破溃感染症状:大便表面带血及黏液,甚至脓血便。
直肠癌症状出现的频率依次为便血80%~90%;便频60%~70%;便细40%;黏液便35%; 肛门痛20%;里急后重20%;便秘10%。
伴随症状:
体重下降及消瘦:
是大肠癌的常见伴随症状,因长期腹痛、腹胀导致进食减少及肠道功能减退,引起营养不良,体重明显下降,后期可出现严重消瘦。
肿瘤局部浸润症状:
癌肿侵犯前列腺、膀胱时,可出现尿频、尿痛、血尿等表现。侵犯骶前神经可出现骶尾部持续性剧烈疼痛。
肿瘤转移症状:
大肠癌可通过血液转移至肝脏、肺脏、骨等部位,转移至肝脏可出现肝功能损害、黄疸等,转移至肺部可出现呼吸困难、咳血等,转移至骨骼可出现转移部位骨骼痛等。晚期出现肝转移时可有腹水、肝大、黄疸、贫血、消瘦、水肿等。
就医
当出现大便带血、排便习惯及大便性状改变、明显消瘦等症状时,应及时医院就诊。就诊科室可选择胃肠外科、结直肠外科、普外科。医生结合病史、症状及体征,一般会做一个直肠指诊(用手指检查肛门直肠有无病灶),根据病情需要会进一步行肠镜、腹部CT或MRI检查。如肠镜发现病灶,医生会同时对病灶行病理活检,根据活检结果可基本明确诊断。

本文是杨建波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