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乔彤 三甲
乔彤 主任医师
南京鼓楼医院 血管外科

颈动脉体瘤的临床分型

173人已读

颈动脉体瘤(CBT)又称颈动脉体副神经节瘤,是一种较罕见的位于颈动脉分叉处的化学感受器肿瘤。CBT多为良性病变,约5%为恶性。CBT多生长缓慢,可数年不变。多数患者因局部发现包块或压迫邻近血管、神经引起症状就诊。因局部解剖复杂,毗邻血管、神经较多,有的存在粘连,手术难度大,术中出血多,术后并发症和死亡率较高。近年来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影像技术的发展和外科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CBT患者在瘤体较小时就诊,手术并发症和死亡率显著降低。目前国内已有三家医学中心的CBT报道例数在100例以上。本文将为大家介绍CBT的临床分型。

01

Shamblin分型

1971年,Shamblin根据肿瘤累及颈动脉的程度,将CBT分为3型。该分型简单易行,便于规范病例报告和比较不同诊治方法的效果,临床意义显著,已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应用。但是Shamblin分型并不能真正预测CBT对颈动脉的侵犯。有研究显示Shamblin I型CBT也可侵犯颈动脉。因此Luna-Ortiz等提出将Shamblin Ⅰ/Ⅱ/Ⅲ型中任何部分或全部侵犯任一血管(颈内动脉、颈外动脉、颈总动脉)的CBT划分为Shamblin Ⅲb型以预测手术难度和血管重建。但是该分型与围术期并发症之间相关性弱,从而限制了其临床应用。事实上,CBT垂直方向的侵犯程度是影响肿瘤完整切除的重要因素。有学者发现,肿瘤到颅底的距离每减少1cm,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的风险就会增加1.5倍,失血量超过250ml风险会增加1.8倍。

02

Prasad分型

Prasad等综合既往的研究结果提出一种新的CBT分型方法——Prasad分型,该方法从水平维度和垂直维度上将其划分为四型:

  • Ⅰ型:肿瘤位于颈动脉分叉内,即下咽旁间隙,CBT与颈内动脉、颈外动脉、颈总动脉接触角小于90°;
  • II型:肿瘤位于中咽旁间隙以下,CBT与颈内动脉、颈外动脉、颈总动脉接触角大于90°但小于180°;
  • Ⅲ型:肿瘤侵及上咽旁间隙,侵犯或未侵犯颅底颞下窝,CBT与颈内动脉、颈外动脉、颈总动脉接触角为180°;
  • Ⅳ型:肿瘤侵及上咽旁间隙、颅底颞下窝或颈静脉球,CBT与颈内动脉、颈外动脉、颈总动脉接触角大于90°。
  • 该分型补充了垂直维度上和侵犯颅骨方面对CBT评估尺度的缺失,更有助于风险评估和指导手术方案制定。但该分型较为复杂,且尚缺乏相关队列研究加以验证其临床实用性。

    03

    修订版Shamblin分型

    Gu等提出了对Shamblin分型的修改建议。基于颈动脉包裹程度和肿瘤的垂直延伸范围分为五型:

  • Ⅰ型,肿瘤上缘低于下颌角;
  • Ⅱ~Ⅳ型,肿瘤上缘在下颌角以上乳突尖以下,分别为无包裹(<50%)、部分包裹(≥50%且<100%)和完全包裹(100%)颈内动脉和颈外动脉;
  • Ⅴ型,肿瘤上缘在乳突尖以上。

该分型经过单中心116例CBT回顾性分析发现,修正的分型与手术预后指标(诸如术中出血量、神经损伤、手术时间等)的关联性更强,显示出较强的临床指导作用。该分型更为简便,不过仍需要更多中心的研究以验证其临床适用性。


乔彤
乔彤 主任医师
南京鼓楼医院 血管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