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疱性鼓膜炎怎么办?
大疱性鼓膜炎又称出血性大疱性鼓膜炎,由病毒感染引起,为自限性疾病,是鼓膜及其邻近外耳道的急性炎症,多为单侧性。现代医学认为大疱性鼓膜炎是以鼓膜上皮层和外耳道深部皮肤的血疱为特征,血疱破裂或自行吸收,在鼓膜表面不留痕迹。但有可能发生鼓膜色素沉着,发生鼓膜蓝变,大疱性鼓膜炎鼓膜颜色的改变属鼓膜自身的病变,易与胆固醇肉芽肿相混淆或误诊;在并发渗出性中耳炎时,临床上也可能会不易判断病因而误采取措施。病因
多数学者认为主要致病原是流感病毒,常发生在流感之后,或者上呼吸道感染其他病毒之后,少数病例与肺炎支原体感染,药物或物理刺激以及变态反应有关。
临床表现
1、突发耳深部剧痛;
2、耳闷胀感;
3、轻微听力障碍;
4、大疱破裂后,有稀薄血性分泌物自外耳道内流出;
5、少数患者可有耳鸣;
6、全身症状:可有低热、乏力、全身不适感等。
查体和诊断
患者一般在感染后突然耳部疼痛、耳闷胀感、听力下降;耳科检查可见鼓膜急性充血并有数量不等、大小不一的血疱形成,呈紫红或紫黑色,血常规检查可见淋巴细胞升高,要考虑本病的可能。
鉴别诊断:
主要与急性中耳炎鉴别。
①急性中耳炎虽然鼓膜急性充血但一般无血疱形成。
②急性中耳炎主要病变部位在中耳;大疱性鼓膜炎主要病变在鼓膜。
③急性中耳炎与咽鼓管病变关系密切。
④急性中耳炎主要用抗生素治疗,而大疱性鼓膜炎主要用抗病毒药物治疗。
治疗:
①耳痛剧烈者可在无菌操作下挑破血疱,适当应用止痛药(布洛芬),可行耳部透热疗法以促进液体吸收;
②保持外耳道清洁,合并感染者,氧氟沙星滴耳液滴耳。
三个注意:
①在治疗大疱性鼓膜炎的同时,注意咽鼓管的功能和有无渗出性中耳炎的合并症,并及早采取相应的措施,控制胆固醇肉芽肿的形成。
②在有蓝色鼓膜时,要观察其部位、范围及变化情况,是否随着鼓膜上皮的移行而变化。
③在没有使用抗菌药物的指征时,尽量不全身使用抗菌药物。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