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星桥_好大夫在线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经典问答

前列腺癌的随访、复查有哪些注意事项?请问专家什么时间线下出诊?

发表者:温星桥 人已读


前列腺癌是一个需要进行长期治疗的疾病,并且在疾病不同阶段都需要进行规范化随访、复查。

前列腺癌一般可通过手术治疗、内分泌治疗、放疗、化疗等手段进行治疗,一般早期的前列腺癌通过上述治疗方法,基本都可以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但是,临床治愈并不代表终身治愈,任何一种肿瘤都存在转移和复发的可能性,因此医生在患者出院时,都会嘱咐患者进行定期随访,追踪观察,掌握第一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积累经验,监测病情有利于提前发现早期的转移细胞,做到尽早发现,尽早治疗,让患者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所以一定要重视随访,遵从医生嘱咐,定期进行复查。

640.jpg

前列腺癌示意图

前列腺癌患者的随访

(1)治愈性治疗后的随访

随访内容(一级推荐)

A:病史询问+体格检查;B:血清PSA;C:直肠指诊。

随访频次(一级推荐)

在治疗后前2年之内应该至少每3个月进行1次,2年后至少每半年随访1次,5年后至少每年随访1次。

随访内容(二级推荐)

骨扫描、腹部盆腔CT或MRI。

随访频次(二级推荐)

至少每年1次。

(2)内分泌治疗(去势治疗)后的随访:

前列腺癌内分泌治疗(去势治疗)是前列腺癌的重要治疗手段,但由于治疗本身具有一些副作用,在这个阶段进行规范随访尤为重要,随访检查项目包括:

临床检查

临床检查是随访的重要项目,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医生随访的内容包括:询问是否存在早期脊髓压迫的症状,检查不易被发现的压迫,尿路并发症(输尿管梗阻,膀胱出口梗阻)或使骨折风险增加的骨病变。

血清PSA监测

PSA是内分泌治疗敏感阶段重要的标志物。可以用血清PSA水平的变化,作为单纯接受雄激素剥夺治疗(ADT)或ADT联合化疗的新诊断转移性内分泌治疗敏感性前列腺癌患者的生存替代终点,来评估治疗反应。

通常,PSA升高比临床症状发生要早数月,所以对于无症状患者进行规律的PSA监测可以更早发现疾病的进展。但必须强调的是PSA不可以单独作为随访项目,因为仍然有大约25%的患者发生疾病进展前并没有PSA的升高。

肌酐、血红蛋白、肝功能和碱性磷酸酶的检测

检测肌酐有助于发现输尿管阻塞或者膀胱潴留。监测血红蛋白、肝功能的变化能帮助发现疾病进展和ADT治疗的不良反应,使用抗雄治疗的男性每年至少进行2次转氨酶水平检查。

监测碱性磷酸酶及其骨特异性同工异构酶可以协助评估M1b期患者骨转移的治疗效果。需要注意的是,ADT治疗可使血清碱性磷酸酶升高,但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通常不受影响。

影像学检查

对于ADT治疗后PSA没有升高趋势的无症状患者,没必要常规进行影像学评估。如果出现PSA进展提示去势抵抗,需要调整治疗方案时,则需要进行影像学检查。如果出现新的骨组织症状,需要进行骨扫描,磁共振或PET-CT检查。

血清睾酮的监测

在进行药物去势治疗时,有必要进行定期的血清睾酮水平监测。国内指南建议使用LHRH药物去势后1个月复查睾酮,6个月后复查睾酮可进一步明确药物去势有效性。如果没有达到去势标准,则应该考虑更换药物或者进行睾丸切除术。

代谢并发症及骨转移并发症监测

前列腺癌ADT治疗后由于血睾酮水平的显著降低可能出现一系列并发症,包括代谢综合征、心血管相关并发症、精神异常和骨骼矿物质密度丢失等,进而导致脆性骨折、糖尿病和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升高;但ADT治疗并不增加心血管相关死亡率。

所有患者都应该在接受ADT治疗开始、治疗后每3个月进行空腹血糖检测和糖基化血红蛋白(HbA1c)检测,ADT治疗后每2年应该进行骨密度检测,同时监测血清维生素D和钙浓度。

生活质量及心理学评估及监测

患者接受ADT治疗后可出现抑郁、紧张、焦虑、易怒等精神改变,甚至出现轻度认知功能障碍;也可能出现性欲下降、勃起功能障碍、潮热、贫血、体重增加、骨质疏松等,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国内指南建议患者在开始内分泌治疗后第3个月和第6个月进行初步随访评估:

对于M0期患者治疗反应良好者,如症状改善,心理状况良好,治疗依从性好,PSA水平小于4ng/ml,可每6个月随访1次。

对于M1期患者治疗反应良好者,如症状改善,心理状况良好,治疗依从性好,PSA水平小于4ng/ml,可每3~6个月随访1次。

以上内容参考自国内外医学文献,同行资料,以及中国泌尿外科和男科疾病诊断治疗指南 (2019版),仅供参考;近年还有一些更新与学术进展,详情请咨询专业医师。

温教授逢周一上午、周三下午出专家门诊(广东省人民医院主体楼三楼门诊部);

每周五上午,出特诊门诊(东2号楼11楼)。

微信图片_20231014165922.jpg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23-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