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肺病病人应了解的临床医学知识(三)
1. 什么是多重耐药、泛耐药和全耐药细菌?
多重耐药菌(XDR)指细菌对常用抗菌药物主要分类3类或以上耐药。广泛耐药菌(XDR)指细菌对常用药物几乎全部耐药革兰阴性杆菌仅对黏菌素和替加环素敏感,革兰阳性球菌仅对糖肽类和利奈唑胺敏感。全耐药细菌(PDR)指对所有分类的常用抗菌药物全部耐药,革兰氏阴性杆菌包括对黏菌素和替加环素在内的全部抗菌药物耐药,革兰阳性球菌对包括糖肽类和利奈唑胺在内的全部抗菌药物耐药。
2. 抗生素杀死或抑制细菌的作用机制有哪些?
1)干扰细菌细胞壁合成:β-内酰胺类抗生素能抑制转肽酶作用,阻碍黏肽合成中的交叉联结,致使细胞壁缺损,致使细菌最终破裂溶解而死亡。
2)增加细菌胞浆膜的通透性:制霉菌素和两性霉素B能与真菌胞浆膜中固醇类结合,使胞浆膜受损,膜通透性增加,细菌体内物质外流造成细菌死亡。
3)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氨基糖苷类作用于核糖体的亚单位,在蛋白质合成过程中的起始阶段、肽链延长阶段和终止阶段以多种方式干扰敏感细菌蛋白质的合成。
4)抗叶酸代谢:磺胺类和甲氧苄啶(TMP)可阻滞敏感细菌叶酸合成,使细菌不能形成活化的四氢叶酸,从而影响核酸的合成。
5)抑制核酸代谢:利福平特异性地抑制细菌DNA依赖的RNA多聚酶,阻碍mRNA的合成,杀灭细菌。
3. 临床上应该如何控制细菌耐药的发生?
1)应当恰当的使用抗菌药物
应当选择敏感的药物品种(有效覆盖),第一时间给予恰当治疗(及时给药)、优化治疗(选择合适剂量、途径、间隔),根据细菌学结果调整抗生素,并且避免过长时间使用药物。
2)做好耐药菌隔离与环境消毒。
3)预防感染:做好医院感染的组合预防。
4. 我国成人肺炎的病原学特点是什么?
2017年至2019年北京的246例社区获得性肺炎(CAP)的研究显示,肺炎支原体、流感病毒和肺炎链球菌是社区获得性肺炎前三位的3种病原体。在引起CAP的的呼吸道病毒中,位列前三的依次为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和鼻病毒,而引起CAP的3种主要的呼吸道细菌为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和肺炎克雷伯菌。
5. 什么是吸入性肺炎?
吸入性肺炎,指意外吸入酸性物质(胃内容物、食物、刺激性液体等)后,引起的化学性肺炎,严重者可发生呼吸衰竭或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上最多的是吸入胃酸后引起的胃酸性肺炎。多见于全身麻醉、各种神经精神疾病、或服镇静剂后的患者,在一些医源性因素(置入胃管、气管插管、气管切开等)以及老年人中。临床表现与诱发因素和机体的状态有关,吸入呕吐物可突发喉反射性痉挛和支气管刺激发生喘鸣剧咳。食管、支气管瘘引起的吸入性肺炎,每天进食后有痉挛性咳嗽伴气急;神志不清者,吸入后常无明显症状,但于1~2小时后可突发呼吸困难,出现发绀,常咳出浆液性泡沫状痰,可带血。体温可出现中高热。两肺可闻及湿啰音和哮鸣音,出现严重低氧血症,可产生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并可伴二氧化碳潴留和代谢性酸中毒。
6. 肺炎抗感染治疗的疗程有多长?
用药疗程一般5~7天;若有基础疾病(COPD、支气管扩张等)可延长至10~14天;对于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和厌氧菌等容易导致组织坏死的致病菌所致的感染,建议抗菌药物疗程≥2周;对于非典型病原体疗程应适当延长,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感染建议疗程为10~14天,军团菌感染建议疗程10~21天。
7. 哪些情况属于不合理抗生素应用?
1)用法、用量不合理
抗生素用法、用量不当,难以充分发挥杀菌效力。
2)合并用药不合理
如大环内酯类药物与克林霉素类合用,由于作用部位相似,竞争性地与细菌核蛋白体的 50 亚基结合,可抑制蛋白质合成,因此为无效配伍。
3)抗生素选用不当
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也应避免使用氨基糖苷类、四环素类、氯霉素类药物以避免对肝肾造成损害。
4)用药时间错误
抗生素应按疗程使用足量应用,如用药时间不足,可能达不到疗效;如有效果就立即停药, 则达不到彻底杀菌抑菌的目的,易造成病情的反弹。
8. 什么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与慢性支气管炎和肺气肿有什么关系?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种常见的以持续呼吸症状和气流受限为特征的可以预防和治疗的疾病,呼吸症状和气流受限通常是由于大量接触有毒颗粒或气体导致的气道和/或肺泡异常引起的。COPD和慢性支气管炎和肺气肿关系密切,慢性支气管炎指每年咳嗽咳痰3个月以上,持续2年以上,并除外慢性咳嗽的其他已知原因。慢性支气管炎与COPD临床表现相似,慢性支气管炎患者检出持续气流受限时则能诊断为COPD。肺气肿指的是肺部终末细支气管远端管腔出现异常持久的扩张,并伴有肺泡和细支气管的破坏,而无明显的纤维化。COPD患者都有肺气肿,而肺气肿患者不一定有COPD,只有当肺气肿患者检出持续气流受限时能诊断为COPD。
本文是潘莹莹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