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诊断肺病需做的必要检查(三)
1. 什么是第二代测序(NGS)?
第二代测序或下一代测序技术,又称高通量测序,是一种新的DNA测序方法,可一次性读取数万甚至数百万的DNA分子,大大缩短了测序时间,节约检测样本。在肺部疾病诊断领域,NGS目前可用于肺部肿瘤的基因诊断和感染疾病的病原学诊断。
对于肺癌的诊疗,NGS可用于驱动基因的检测、耐药靶点的寻找、免疫治疗相关标志物的评估,为靶向、免疫等治疗药物的选择提供依据,助力精准治疗。
对于肺部感染性疾病,NGS可快速对血液或呼吸道分泌物,如痰液、支气管灌洗液,或穿刺活检组织进行多种病原体的检测,可为培养阴性、难以确诊、少见病原体、新型病原体感染的诊断提供依据,指导后续用药。
2. 什么是支气管激发试验(BPT)与支气管舒张试验(BDT)?
支气管激发试验(BPT)通常是一种诊断气道反应性强弱的检查方式,通过被检查者吸入一些非特异性的激发物,比如乙酰胆碱、白三烯E4、腺苷等物质来激发气道的收缩反应前后进行肺功能检查,通气激发前后的气流的变化情况以判定支气管狭窄的程度,从而判断患者是否存在气道高反应性。气道反应性增高是支气管哮喘的重要特征之一,是气道非特异性炎症的间接反映,同时也反映了气道阻塞的可变性。因而支气管激发试验一方面可以用来诊断和鉴别诊断支气管哮喘,一方面还可以随访支气管哮喘病情的变化及治疗效果。
支气管舒张试验(BDT)同样也是支气管哮喘的辅助诊断和鉴别诊断的检查方法,它是通过测定患者吸入支气管扩张剂(如沙丁胺醇、特布他林及异丙托溴铵等)前后第一秒用力肺通气功能(FEV1)的变化来判断气道阻塞的可逆性。如果吸入支气管扩张剂20min后第一秒用力肺通气功能增加>15%以上,且绝对值超过200毫升为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常常表示气道反应性增高,有助于诊断支气管哮喘。如果没有达到上述指标则认为支气管舒张试验是阴性的,则可能是其他的不完全可逆的气道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或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
考虑到支气管激发试验的风险,尤其是加重部分患者的呼吸困难症状,因而以下患者不适合该类检查,如对激发剂过敏者、肺功能严重损害者、哮喘发作加重者,以及严重高血压、脑血管意外、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等。
3. 什么是超声/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
超声/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是肺部疾病,尤其是肺部结节、肺部占位性疾病或肺实质病变的一种重要的诊断,它是指在超声/CT扫描定位协助下,通过体外的穿刺针或活检枪对肺内病灶进行负压吸引或切割活检,取得病灶组织来进行细菌学、病理学及分子生物学等检查来诊断和鉴别诊断的一种手段。
4. 经皮肺穿刺有哪些并发症?
超声引导下经皮肺穿刺和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是一种有创检查,常见的并发症有气胸、肺出血、少量咯血和胸膜腔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与患者的病灶的大小、部位、肺的质量(如有无肺大疱、肺气肿)、患者的配合程度和操作者的熟练程度及进针次数等多种因素相关。
最常见的术后并发症主要为气胸和肺内出血,如出现少量气胸,建议卧床休息和吸氧,常常无需特殊处理,多在短时间可自行吸收,较少患者需做胸腔闭式引流;肺内出血也多为局部少许渗血,一般1~3日可自行吸收,少数病人有痰中带血,需要特殊处理的大咯血和胸膜腔出血的发生率较低。
5. 什么是纤维支气管镜检查?
纤维支气管镜简称纤支镜,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是将细长的支气管镜经口或鼻后再经过声门进入气管和支气管以及更远端的呼吸道,直接观察气管和支气管的病变,并根据病变的特征进行相应的检查和治疗的一种技术。
尽管胸部CT等影像学检查可以显示气道和肺部的结构和病变情况,但是对于存在于气管和支气管腔内病变及其特征往往难以鉴别,而且由于各种疾病存在着影像学的相似性,因而往往需要取得病原学或病理学标本才可以对疾病进行诊断或鉴别诊断以及给予精准的治疗。影像学只能“看到”病变,但不能获取组织学标本做病理学检查,而纤支镜不但可以观察比较大的气道病变的形态和结构,而且可以获取组织等标本,对许多疾病尤其是气管和支气管内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
6. 什么是支气管内超声检查(EBUS)?
支气管内超声检査是近年来在支气管镜的基础上结合了腔内超声技术而产生的一种内镜检查技术。支气管内超声检查一般指经支气管内超声引导定位下针吸引/活检术(EBUS-TBNA),主要用于气管支气管周围、隆突下以及双侧纵膈淋巴结及气管支气管腔周围肿块的穿刺活检。
与传统经支气管穿吸引术(TBNA)相比,EBUS-TBNA借助支气管镜超声探头可以清楚地显示气道外正常组织、血管、淋巴结及肿块的关系,尤其是病灶的密度、血供和周围组织的关系等,同时还可以在实时超声图像监测下的穿刺活检,避免了传统TBNA 单凭经验带来的潜在危险,大大提高了穿刺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支气管内超声检査(EBUS)是如肺癌、结节病、淋巴瘤和淋巴结结核等合并肺门、纵隔淋巴结肿大的这类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的重要检查手段,同时也常常是肺癌术前判断是否存在纵膈淋巴结转移的一项重要检查方法。
本文是潘莹莹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