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CLO基因突变与患儿的癫痫发作相关
这是一个1岁9个月女孩,因发作性点头、肢体抬1年余来院诊治。追问病史,了解到患儿1年前无明显原因出现发作,表现为右侧肢体抖,口角抽,持续4-5分钟,清醒期出现。后反复发作,2-3次/天,醒睡期都有。1周后出现右侧肢体抖,口角抽,双眼向右斜,继之间断点头、肢体抬,持续4-5min,3-4次/天,醒睡都有。后来行ACTH治疗,同期服用抗癫痫药物,3个月未发作。后再发,症状同前,先后调整药量,仍有发作。术前评估时服用两种抗癫痫药物,有两种类型发作:①右侧肢体抖,口角抽,双眼向右斜,继之间断点头、肢体抬,持续4-5min, 1次/月,醒睡期都有;②点头、肢体抬,成串出现,2-3串/天,3下~数十下/串,清醒期出现。患儿评估时大运动落后,能翻身、不会爬,不能独坐,追光追声追物可,能逗笑。能认人,能咿呀学语。能抓握、蹬腿。双侧肢体活动不对称,左侧能抓,右侧不能,右侧下肢运动比左侧差。左手更灵活。否认癫痫及其他遗传病家族史。
辅助检查结果显示

头MRI(2023-3):双侧额叶巨脑回畸形,右侧为著;双侧额颞叶部分脑皮质增厚,皮髓质界限不清,考虑皮层发育异常;双侧侧脑室周围及室管膜下灰质异位可能性大;双侧侧脑室扩大;胼胝体体积小;右额叶白质纤维束减少、稀疏,局部紊乱;左额叶局部白质纤维束稍紊乱。

头PET(2023-3):各大脑皮层、皮层下核团及小脑弥漫FDG 代谢减低,其中右侧额叶弥漫性、右侧顶叶(中央后回)局部FDG 代谢明显减低;右额叶脑发育不良;右侧脑室前角扩张。

头颅影像融合印象:右额岛发育不良;右侧脑室旁灰质异位
VEEG检查(2023-3):

发作间期:右侧前头部多量中-高波幅3-5Hz尖波、尖波节律散发、阵发或节律性阵发,右侧额-中央区著;少量广泛性低-中波幅3-4Hz棘慢波/尖慢波散发。




发作期:监测到1次局灶性发作(左上肢强直,继之双侧肢体强直,随后成串痉挛(双上肢抖动一下或抬一下),同期可见右侧额-中央节律性尖波,继之高波幅节律性尖波,随后节律性尖波伴电压减低),2次成串痉挛发作(双上肢上抬,双眼上翻,同期可见弥漫性慢波活动。

基因检测(2021-10): 检测到可以解释患者表型的临床意义未明变异(PCLO exon15:c.14191T>C(p.Phe4731Leu)错义突变,新生纯合突变)。.
经过术前评估,多学科专家会诊意见认为:该患儿为:
癫痫 痉挛发作 强直发作 局灶性发作 结构性(右侧) 遗传性
发育性癫痫性脑病。
患儿的病因与PCLO基因相关。该基因编码的蛋⽩质是突触前细胞⻣架基质(presynaptic cytoskeletal matrix,PCM)中的⼀部分,涉及突触激活区的建⽴和突触⼩泡的运输。该基因(NM_033026.6)包含25个外显⼦,编码5142个氨基酸。PCLO基因关联疾病:为脑桥⼩脑发育不全3型(?Pontocerebellar hypoplasia, type 3)[PMID:19277761],该病是⼀种常染⾊体隐性遗传的脑发育异常,临床特征为脑桥和⼩脑结构缺陷。该病在OMIM中的表型包括:短头畸形、脑萎缩、⿐梁凹陷、严重发育迟缓、嘴⻆下弯、脸颊丰满、听⼒障碍、⾼⼸腭、反射亢进、胼胝体发育不良、⼤⽿朵、⻓⼈中、低位⽿、低体重、⼩头畸形、新⽣⼉张⼒减退、出⽣时发病、视神经萎缩、头部控制能⼒弱、进⾏性障碍、突出的眼睛、癫痫发作、⾝材矮⼩、⼩脑⼲、⼩⼩脑 (特别是蚓部) 、痉挛状态、躯⼲性肌张⼒低下、睑裂宽。
患儿相关临床表型为发育迟缓、胼胝体发育不良、、头部控制能⼒弱、癫痫发作等。给与建议:
在内科治疗的基础上择期入院手术治疗。
本文是孙朝晖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