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潘霄 三甲
潘霄 副主任医师
上海长征医院 医学心理科

强烈建议父母留心的洗脑利器:框架依赖

91人已读

“您来,我们培养您孩子,您不来,我们培养您孩子的竞争对手。”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人家都在报辅导班,就你家不报,以后完蛋了呀”

这些话,做父母的你一定听过吧,感觉很焦虑吧。

行为经济学中有一些影响决策的思维偏差概念(如框架依赖、易得性偏误、羊群效应、短期损失厌恶、禀赋效应),这些思维偏差不但影响到我们理财,而且影响到父母教育孩子,非常重要,强烈建议父母看完。

01

什么是框架依赖

框架依赖(framing bias)的提出者是以色列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Daniel Kahneman)。他在他的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研究中,阐述了人们在决策过程中对于已有的信息或“框架”的依赖。

他做了一个著名的实验:

美国正面对一种不寻常的亚洲疾病冲击,600人可能死亡,有A和B两种治疗方法

方案A:200人会获救;

方案B:600人全部获救的可能性为1/3,全部死亡的可能性为2/3。

结果72%的人选择方案A。

如果换另一种表述方法

方案A:400人会死亡;

方案B:无人死亡的机率为1/3,600人全部死亡的概率为2/3。

结果78%的人选择了方案B。

明眼人都能看出来:两个说法的AB方案是一样的,只是“表达的框架”不一样。

02

框架如何形成

上面的实验中,人们之所以会这样变来变去,关键在于受到“表达的框架”的影响(俗称话术)。

“表达的框架”相信您经常听到:

“您来,我们培养您孩子,您不来,我们培养您孩子的竞争对手。”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人家都在报辅导班,就你家不报,以后完蛋了呀”

这些话术很厉害,相信听到的父母都会心头一惊!

更可怕的是这些话术反复出现,反复洗脑。

这样的观念就会变成人们脑子里面的“框架”!

脑子里有这些框架了,这时候父母就会自动的夸大辅导班的作用,过度重视成绩,忽视孩子其他的特长和优点。

更可怕的是,在这样的宣传下,父母更容易注意到自己家孩子怎么怎么不用功、不努力,没有把全部心思都放在学习上,太懒散等,而忽视孩子心理情绪状态发生的变化。

03

如何克服框架依赖

只看事实(fact),不看观点(opinion)。

第一,发生让自己焦虑着急的事情,提醒自己不要冲动,先别乱说话、乱干预。父母要先能意识到“框”的存在。

第二,仔细了解事实,然后父母在不同纬度上参考更多的观点,再跳出“框”去教育孩子。

第三,如何暂时没有能力跳出“框”,可以寻找专业人士,比如心理科医生或心理咨询师。

不是父母不努力,是“框架”太狡猾!

潘霄
潘霄 副主任医师
上海长征医院 医学心理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