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举世公认的经方到底是怎么来的?|平启年
经方,源自古人对经验药方的尊称,通常指的是《伤寒杂病论》中所载的方剂,自古至今,无数医学巨匠对经方推崇备至,尤其在近现代,这一趋势愈发明显。
经方之所以能赢得日韩乃至全球众多医学大家的赞誉,在于经方的实际临床价值,正如黄煌老师所言:“《伤寒杂病论》的临床指导价值,是举世公认的。”
那么,经方究竟从何而来?
《伤寒杂病论》的作者张仲景,生活在东汉末年,读过《三国演义》的朋友都知道,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战火连天,疾病肆虐,生灵涂炭,“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然而,战乱之下,百姓何辜?
在这样的背景下,张仲景的家族也遭受重创,难逃劫难,不到十年的时间,他家族的人口锐减三分之二,面对这样的灾难,张仲景立志钻研医学,他“勤求古训,博采众方”,这里的“众方”即指经方。
同时,张仲景还“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经过深入研究和广泛借鉴当时的医学文献,张仲景终于完成医学巨著《伤寒杂病论》,这部著作汇聚了汉代以前的中医及经方精华,可以说是汉代以前中医和经方的集大成者,成为了后世医学的瑰宝。
这表明,在张仲景之前,经方已经存在,据北宋校正医书局的林亿在《伤寒论序》中提到:“伊尹以元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汉张仲景论广《汤液》为十数卷,用之多验。”可见,张仲景的经方体系,部分源自《汤液经法》,但遗憾的是,这部著作已经失传。
庆幸的是,20世纪70年代,敦煌遗书《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的发现,为我们保留了《汤液经法》的部分内容。莫高窟内藏古经万卷,但多数被劫掠至海外,《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作为幸存者,1918年由王圆箓转手给张偓南,后由其孙子张大昌献给中国中医科学院,使这部珍贵的医学文献得以重现于世。
《汤液经法》的内容以方剂为主,强调服食补益和养生延年,体现了道家的重生养生思想,对《伤寒杂病论》产生了深远影响,许多《伤寒论》中的方剂,如桂枝汤、麻黄汤等,都源于此,这部著作在汉代被《汉书·艺文志》记载,原书在唐代后失传。
《汉书·艺文志》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系统性的书目,由刘歆及班固编撰,成书于东汉中期,收录了包括《汤液经法》在内的众多医学书籍。
《伤寒杂病论》,成书于东汉末年,其中的许多方剂,很可能是基于《汉书·艺文志》中的医学理论和实践发展而来,张仲景在此基础上,结合大量实践经验,深入分析和创新,形成了至今仍广为流传而行之有效的经方医学体系。
《伤寒杂病论》汇聚了汉代以前的中医及经方精华,因此被后世尊称为“经方之祖”,然而,东汉末年战乱频繁,张仲景的著作在成书后不久便散失,内容残缺。
直到王叔和在张仲景去世二三十年后,依据嘉溪先生的考证,将其整理为《伤寒论》,而杂病部分,则在北宋时期被发现并编校为《金匮要略》,这两部著作,共同构成了经方医学体系的基石。
近现代经方的研究和应用愈发广泛,经方大家众多,比如张锡纯、曹颖甫、胡希恕、李可、蒲辅周、门纯德、邓铁涛、朱良春、刘渡舟、黄煌等。
黄煌教授是我的老师,他曾多次到兴化讲课及坐诊,出版有《黄煌经方使用手册》、《张仲景50味药证》、《中医十大类方》、《经方的魅力》、《经方100首》等多部关于经方的著作,对经方的研究贡献巨大。
黄煌教授创立的方-病-人诊疗体系,是一种中西医结合的医学模式,从西医诊断到中医辨证,从西医治疗到中医处方,根据患者的体质和证候特点进行个体化治疗,旨在最大化病者的治疗效果,这一体系实用、实在,深得经方精髓,所以广受医者和群众的欢迎。
现代经方研究已深入到细胞组学、蛋白组学、基因组学、代谢组学、靶点“钩钓”、免疫调控等领域,研究如火如荼,日本人对中医崇拜,将中医称为汉方医学,广泛使用经方,使其普及至大街小巷,甚至产业化、国际化,对经方的贡献值得我们学习。
经方,这一古老的智慧结晶,不仅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更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活力,它不仅是中医学的宝贵遗产,也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经方将继续在现代医学领域发挥其独特的价值,为人类的健康事业贡献力量。
参考资料
1.张仲景,《伤寒论》,人民卫生出版社;
2.张仲景,《金匮要略》,人民卫生出版社。
本文是平启年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