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肛门剧痛+便血,是肛裂了吗?
一、什么是肛裂?
肛裂:是肛管皮肤的全层纵行裂开、并形成感染性溃疡的一种常见肛肠疾病,临床上以肛门周期性疼痛、便血、便秘为主要特点,严重影响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在肛肠科疾病中肛裂的发病率排名第二,仅次于痔疮,任何年龄均可发生,临床上尤以20~40岁的青壮年居多,女性青年发病率较高。肛裂的部位一般在肛门前后正中位,尤以后正中位多见。
二、肛裂的原因
1、损伤:除排便损伤外,其他如粪便内无法消化的硬物、肛门异物等都可损伤肛管上皮形成肛裂,又如肛门镜检查、手术损伤、暴力扩张等引起的肛管皮肤损伤。
注意:不仅是便秘,腹泻也会导致肛裂,可占到肛裂诱因的4%~7%。腹泻时,肛门会急剧扩张,让肛管表面处于极度紧绷的状态,再加上便便的反复冲刷,很容易形成肛裂。
2、内括约肌痉挛:肛管是有一定压力的,这种压力有利于肛门闭合,而肛管压力主要来自内括约肌,内括约肌张力高,就会造成肛管静息压明显增高,此时肛门的舒展性不够,当干燥的粪便通过时,就会产生裂口。内括约肌属于平滑肌,但受到粪便残渣和肠液的刺激,就会痉挛,导致剧烈疼痛。导致括约肌张力升高的原因:
① 肠道、肛管或肛窦的炎症刺激;② 粪便刺激;③ 括约肌外露;④ 气愤、紧张等异常情绪。
3、感染因素:肛窦感染、慢性炎症刺激使肛管皮肤弹性减弱,脆性增加,易破裂损伤。
4、解剖因素:肛管前后位置组织薄弱,或先天性肛管狭小,外伤或手术造成肛门狭窄,排便时极易损伤。 肛管与直肠成90度角相延续,排便时肛管后壁承受压力最大,故后正中线处最易发生肛裂。
三、肛裂的症状
肛裂有一个最显著的特征,肛裂三联征:肛乳头肥大、梭形裂口、前哨痔。
1、肛门周期性疼痛
周期性疼痛是慢性肛裂的特征性表现。特点是:排便时粪便通过肛管,肛管扩张,刺激裂口溃疡,肛门出现撕裂样疼痛或刀割样疼痛,称排便痛。便后数分钟后缓解或减轻,称为疼痛间歇期,继而因括约肌痉挛收缩,出现剧烈疼痛,持续数十分钟至数小时不等;甚至持续至下次排便,称为括约肌痉挛。严重者排尿、咳嗽、喷嚏等都可引起疼痛周期的发生。但并非每个慢性肛裂患者都出现典型的周期性疼痛。急性肛裂通常仅表现排便时疼痛,排便后缓解。
2、便血
便时滴血或便纸带血,血色鲜红,量少、偶尔出血多;若合并感染,可有脓血
及粘液。(有些便血不一定是肛周疾病有可能是其他直肠疾病!)
3、便秘
患者常有习惯性便秘,干燥粪便常使肛管皮肤撕裂而引起肛裂,又因恐惧大便时的肛裂疼痛而不愿定时排便,使粪便在直肠内停留时间延长,水分被充分吸收,加重便秘,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4、瘙痒
由于裂口溃疡面或皮下瘘管的分泌物,或肛门腺体流出的分泌物,刺激肛缘皮肤引起肛门湿疹和肛门搔痒。自觉肛门常潮湿不爽,并可使皮肤伴有表浅裂口或皮损。
四、肛裂的危害:
1、贫血:便血是肛裂的主要症状,多为新鲜出血,虽然每次出血量不多,但长期少量出血照样会引起人体贫血,危害身体健康。
2、疼痛:疼痛是肛裂最显著的症状,也是患者就诊的主要原因,疼痛剧烈时可使患者坐立不安,影响饮食、睡眠、排便、排尿等,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和工作。
3、便秘:便秘既是肛裂的诱因也是肛裂导致的不良后果,互相影响,形成恶性循环,使肛裂和便秘都难以治愈,危害身体健康。
4、肛管狭窄:慢性肛裂产生肛门溃疡,溃疡面反复受到刺激形成纤维化,使肛门变紧,直径变小,这种情况即使大便不干硬也无法顺利排便,甚至造成肛门再次裂开,再次引起溃疡,形成恶性循环。
5、其他并发症:如果急性肛裂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反复发作后会出现“裂口、栉膜带、哨兵痔、肛乳头肥大、皮下瘘、肛窦炎、肛乳头炎”7种病理改变,使肛裂久治难愈。尤其是肛窦炎或肛瘘,细菌从裂口进入人体,引起感染,出现肛周脓肿(肛周的红肿、疼痛等),还会伴随全身症状,比如发烧、乏力等。
五、肛裂预防
1、调整饮食结构:多喝水,多吃蔬菜、水果等富含纤维素的食物,如绿叶菜、薯类、菌类、橘子、苹果等
2、适量运动:运动能促进胃肠蠕动,防止食物在体内堆积时间过长,久坐、久站者,要劳逸结合.
3、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每天固定排便时间,形成条件反射,建立良好的排便规律;有便意时不要忽视,及时排便。
4、及时治疗便秘:便秘时大便干燥,容易撑裂肛管形成肛裂,而肛裂时肛门疼痛,患者恐惧排便,引起便秘,两者互为因果。
注意:肛裂是良性疾病,采取一些有效的对症治疗或者手术治疗,大多数肛裂可以愈合,预后比较好。但有极少数的患者可能由于肛管的慢性裂伤进一步发展,形成肛门周围感染,从而诱发脓肿或肛瘘。因此,一旦怀疑肛裂,建议及时到肛肠科就诊!

本文是代龙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