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咽鼓管功能障碍
咽鼓管是维持中耳腔健康生理状态的重要结构,其功能障可能会引起鼓室积液、鼓膜穿孔、胆脂瘤形成等多种中耳疾病。既往因其解剖位置隐蔽,许多传统仪器无法触及而只能将希望寄托于自行缓解。如今,随着鼻内镜及耳内镜技术的迅速发展,我们对咽鼓管有了更全更成熟的认识,以下从咽鼓管解剖结构出发,详述咽鼓管功能障碍的症状、诊断及治疗,希望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
01解剖结构

图片来源网络
咽鼓管是连接中耳腔和鼻咽部的复杂结构,呈 S型走形。咽鼓管纤维软骨部是由黏膜、软骨、周围软组织、管周围肌(腭帆张肌、腭帆提肌、咽鼓管咽肌、鼓膜张肌)以及骨性支架(蝶骨沟和翼内板)构成的复杂器官(图1)。管腔底部富含杯状细胞,呈波纹状,与黏液清除有关,其上部黏膜光滑,与通气及平衡压力有关。

成人咽鼓管长约 31-38mm,与水平位呈 34-36°角,与矢位呈 42°角,女性咽鼓管较男性短、平。儿童咽鼓管较成人平坦,与水平面约呈 10°。咽鼓管三维模型类似沙漏,远端 2/3为纤维 软骨部,近端1/3为骨部位于颞骨内,两者交界处为峡部,直径约 1.5mm。

图片来源ENT时空
图2 儿童与成人咽鼓管解剖学差异
02咽鼓管正常功能
(1)通气及平衡中耳气压
(2)清除中耳黏膜分泌物
(3)中耳防声
(4)防止鼻咽部病原体逆行感染
03咽鼓管功能障碍常见病因
(1)机械性:腺样体增生、下鼻甲肥大、鼻中隔偏曲、鼻咽部肿瘤、鼻咽填充物、瘢痕粘连、外伤等
(2)非机械性:肌无力、炎性渗出物堵塞等
(3)黏液毯功能障碍:上呼吸道感染、咽喉反流等
(4)其他
04疾病分类
(1)按病程:
急性咽鼓管功能障碍(病程少于3个月)
慢性咽鼓管功能障碍(病程长于3个月)
(2)根据病因及发病机理:
延迟开放型咽鼓管功能障碍
气压型咽鼓管功能障碍
咽鼓管异常开放
05临床表现
主要表现为患耳中耳压力失衡带来的相关症状,如耳胀满感、耳鸣、耳痛或不适感,也可表现为耳闷堵感,“噼啪”声、响铃声,自听增强和听声朦胧等。部分患者有听力下降,一些患者会通过反复捏鼻鼓气或活动下颌来平衡中耳负压。典型症状多发生于周围环境气压改变时。典型患者呼吸时可感受到鼓膜扇动,自觉仰卧位时症状减轻,运动时加重,部分患者有习惯性抽鼻动作。
06临床评估
(1)鼓膜检查
- 鼓膜形态:咽鼓管功能障碍时,可表现为鼓膜内陷或鼓室积液。
- 鼓膜活动度:利用鼓气耳内镜检查鼓膜活动度,有利间接了解咽鼓管功能。
- 纤维电子鼻咽镜可以检查咽鼓管咽口,经鼓室内镜检查咽鼓管鼓室口。
- 咽鼓管慢动作视频内镜可以评估成人咽鼓管功能。
- 定性检查:Valsalva法、Politzer法、导管吹张法、Toynbee法;鼓膜穿孔者可采用鼓室滴药法进行评估。
- 定量检查:声导抗测试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咽鼓管功能定量评估方法,包括:鼓室图峰压点动态观察法、咽鼓管-鼓室测量法以及正负压平衡测定法(适用于鼓膜穿孔且干燥者)。
- 咽鼓管测压:临床较为常用,相对简单。无论鼓膜完整还是穿孔都可以使用。
- 咽鼓管功能障碍7项问卷评分(ETDQ-7)(表1)
- 表1 ETDQ-7评分表
(2)咽鼓管内镜检查
(3)纯音测听
咽鼓管功能障碍患者可表现为传导性聋,也可表现为听力正常或混合性聋。
(4)咽鼓管通气及压力平衡功能检查
(5)咽鼓管功能测试和评分系统

(6)影像学检查
- 颞骨高分辨率CT :可显示咽鼓管骨部及咽鼓管鼓室口结构,在鼓膜完整情况下还可显示中耳乳突含气情况
- MRI:可了解咽鼓管及其周围结构情况。
- 药物治疗:
- 为改善咽鼓管功能,亦可采用鼻用减充血剂,但应避免长期使用,防止药物依赖;
- 如患者合并变应性鼻炎,可给予鼻用糖皮质激素;
- 对可疑或已有中耳积液者,可应用黏液溶解促排剂,有助于鼓室内积液排除。
- 如无糖尿病等禁忌证,短期口服糖皮质激素有助于症状改善。
- 急性期如有明确的细菌感染证据,可短期使用敏感抗生素;如伴咽喉反流,可酌情给予抑酸剂。
- 吹张治疗:
- 捏鼻鼓气法(Valsalva法):在紧闭口、鼻时用力经鼻做经鼻呼气动作,利用压力使鼻咽部气体经咽鼓管进入中耳,纠正中耳负压,促进咽鼓管开放利于鼓室内液体排出。该方法操作简单,成人与儿童均可完成,提前5min减充血剂喷鼻1~2次可提高成功率。
- 波利策(Polizter法):将波氏像皮球的接头插入患者一侧鼻孔,另一侧鼻孔用手指压闭,然后嘱患者吞咽,同时挤压像皮球进行咽鼓管吹张。
- 经鼻导管吹张法:将前端弯曲的金属导管插入鼻腔,经鼻底送至鼻咽部,然后转向中线并向前拉止于鼻中隔后缘,然后导管向外转约180°,使导管前端进入咽鼓管咽口,然后进行吹张。在鼻内镜或纤维鼻咽镜的直视下插管较盲插更为准确。
- Ear popper吹张:是基于波利策法的一种改良方法,利用吹张器代替像皮球进行吹张,其压力可控,装置便于携带,患者易于接受。
- 外科治疗:
- 鼓膜穿刺:作为诊断及治疗方法可有效清除中耳积液,改善中耳通气。必要时可重复穿刺,或抽液后注入糖皮质激素类药物。
- 鼓膜切开:适用于鼓室内分泌物较为黏稠,鼓膜穿刺不能吸尽者。
- 鼓膜置管:适用于病情迁延不愈或反复发作以及头颈肿瘤放疗后,咽鼓管功能短期内难以恢复至正常者。
- 腺样体切除:凡腺样体肥大导致咽鼓管功能障碍者,需行腺样体切除术。
- 咽鼓管球囊扩张:对慢性分泌性中耳炎,经由上述方法治疗效果不佳,迁延不愈者,可考虑行咽鼓管球囊扩张治疗。在内镜引导下,将球囊扩张导管的球囊部分经咽口沿咽鼓管走形方向置入咽鼓管内,通过压力泵注水扩张球囊并维持一定时间,球囊的膨胀压力对咽鼓管软骨部产生挤压作用,从而扩张狭窄或阻塞的咽鼓管。建议术后随访时间不少于6个月。
- 中耳疾病的咽鼓管功能处理:部分咽鼓管功能不良原因在于咽鼓管鼓室口阻塞,特别是中耳胆固醇肉芽肿、中耳胆脂瘤或慢性化脓性中耳炎脓液堵塞咽鼓管鼓室口者,可在中耳手术探查并予以清除。
- 治疗最终目的:重新建立正常的咽鼓管阀瓣开关机制。应避免使用鼻用减充血剂和鼻用糖皮质激素,这些药物对缓解症状无效甚至还可能加重病情。
- 鼓膜切开术和鼓膜置管术可减轻耳闷和鼓膜异常活动等症状。咽鼓管球囊扩张术是近年来微创治疗咽鼓管扩张功能障碍热点。它的显著优点是能对管腔黏膜和肌肉进行扩张。通过组织学研究发现球 囊扩张还会挤压黏膜下层的淋巴细胞和淋巴滤泡, 从而形成纤维疤痕,使得咽鼓管的扩张和通风方面提供持久的临床改善。因颈内动脉与咽鼓管内 壁毗邻,颈内动脉损伤被认为是该手术最大的潜在 风险。
- 咽鼓管管周脂肪注射、咽鼓管内羟基磷灰石注射、激光咽鼓管成形术、自体软骨咽鼓管内植入等方法也有报道,但疗效不稳定。
07诊断要点
(1)延迟开放型咽鼓管功能障碍:除中耳负压的临床症状,还需鼓膜内陷或声导抗示中耳负压两者之一。虽然 Valsalva 动作膨胀中耳的能力可反映咽鼓管开放程度,但临床有效性和敏感性稍差。
(2)气压型咽鼓管功能障碍:患者耳镜检查和声导抗测试可能是正常的,此型的诊断多依靠病史。该型患者多为航空人员或潜水从业人员。随着海拔高度或潜水深度变化,外界气压的变化时,咽鼓管无法及时使中耳内的压力与外界环境的压力平衡,导致中耳积血、积液,形成中耳气压性损伤;患者可听到啪啪声、有耳胀满感、耳痛等症状,长此以往,将导致航空性中耳炎,潜水时亦会发生。
(3)咽鼓管异常开放患者:呼吸时通过耳镜或声导抗检查可见鼓膜扑动。

图3 咽鼓管功能障碍的症状、体征及诊断
08治疗方法
(1)延迟开放型咽鼓管功能障碍
常用药物包括鼻用减充血剂、鼻用糖皮质激素、口服糖皮质激素、黏液溶解促排剂、抗生素等。
(2)咽鼓管异常开放的治疗
注:本文转自ENT时空
参考文献:
[1]杨仕明,侯昭晖,张杰. 咽鼓管功能障碍专家共识[J].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8,06:406-409.
[2]查定军,林颖. 咽鼓管异常开放症的诊断进展[J].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8,11:807-810.
[3]陆银萍,徐家兔,刘平,王立君. 咽鼓管功能研究进展[J]. 中华耳科学杂志,2020,04:797-801.
[4]陈雯婧,叶京英. 咽鼓管功能障碍病因学及相关因素探讨[J].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21,12:1137-1140.
[5]Schilder AG,Bhutta MF,Butler CC,Holy C,Levine LH,Kvaerner KJ,Norman G,Pennings RJ,Poe D,Silvola JT,Sudhoff H,Lund VJ,翻曲腾飞,龚树生. 咽鼓管功能障碍定义、类型、临床表现及诊断的共识声明[J]. 中国医学文摘(耳鼻咽喉科学),2015,06:345-347.
[6]McCoul Edward D,Anand Vijay K,Christos Paul J. Validating the clinical assessment of eustachian tube dysfunction: The Eustachian Tube Dysfunction Questionnaire (ETDQ-7).[J]. The Laryngoscope,2012,1225:.
[7]uptodate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