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程栋梁 三甲
程栋梁 副主任医师
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 胸外科

卡在“交通要道”上的肿瘤:纵隔肿瘤之---神经鞘瘤

51人已读

52岁的秦大姐是一名物业公司的职员,2年前健康体检时发现胸膜顶有一个1公分多的瘤子,因病灶不大,且秦大姐平时工作繁忙,一直没有做进一步检查和治疗。

近日,秦大姐因公司体检,发现原来的瘤子长大了不小:以前CT才能看见的肿瘤这次居然被胸透发现了!为进一步了解病情,秦大姐利用工作间隙来我院进一步就诊。



胸片结果


通过胸部CT检查我们发现,秦大姐的肿瘤在一个关键的“交通要道”:大部分在胸腔,还有一小部分在颈部!此处既是神经的重要“聚集地”,也是血管进出上肢和头颈的必经之路,肿瘤继续生长可压迫血管、神经引起一系列并发症,严重者可能导致脑水肿、上肢功能障碍、视力障碍等问题,因此我们建议秦大姐早点手术治疗。



纵隔肿瘤" data-filename="" data-width="1024" data-height="768" data-unwell="0" data-server-rendered="true" class="image-container holder read-only">

三维重建下的纵隔肿瘤



“需要切多大的口子,能不能快点出院?……”针对秦大姐对手术治疗的担心,我们做了充分的准备,设计了手术方案和备用方案:首选创伤最小的单孔胸腔镜手术,若肿瘤与颈部血管粘连作颈部辅助小切口,备开胸手术。通过与秦大姐多次沟通疾病特点和手术方式,她的疑虑终于打消,选择积极手术治疗。

术中我们发现,秦大姐的肿瘤紧贴血管、神经,只要有丝毫的损伤都会引起大出血或神经功能受损。手术过程中,我们小心翼翼分离粘连,切开纵隔胸膜、游离血管神经、分离肿瘤,终于顺利切除肿瘤,用时仅1小时,手术切口不到4公分,病检结果证实为神经鞘瘤。术后秦大姐未出现任何并发症,在医护人员和家属的精心照护下,手术后1天多时间就康复出院了。



术后病理报告


什么是神经鞘瘤?

纵隔神经源性肿瘤来源于胸腔内任何神经结构,人体到处都是神经,因此所有的神经都有可能发育成肿瘤。神经鞘瘤是最常见的纵隔神经源性肿瘤。

神经鞘瘤,又名施万(Schwann)细胞瘤,是神经源性肿瘤的一种,它由周围神经的神经鞘所形成的肿瘤,多为良性。本病常见于中青年人,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异。常生长于脊神经根,脊柱旁者则多发于脊神经后根,也是后纵隔最常见的肿瘤之一。

如何及早发现?

在成人中,只有大约三分之一的纵隔肿瘤产生症状。因此,我们建议中青年在常规体检的同时每5年做一个胸部CT,40岁以上的人常规体检,每年做个胸部低剂量CT。

怎么治疗?

神经鞘瘤是生长缓慢的病变。首选手术治疗。由于神经鞘瘤不浸润母神经,通常可以与母神经分离,复发不常见,多数可完全切除,罕有恶变。但如果病理证实为是神经母细胞瘤等恶性肿瘤,术后需要根据病理情况,选择化疗或放疗。

医生名片 

程栋梁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英国帝国理工大学访问学者。从事胸心外科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近20年,对肺癌、食管癌、纵隔肿瘤的诊断和治疗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单孔胸腔镜、经颈部小切口和不开胸(剑突下)纵隔隔肿瘤切除术。

程栋梁
程栋梁 副主任医师
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 胸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