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化疗联合免疫治疗,起效的到底是哪种药?
化疗联合免疫治疗,起效的到底是哪种药?
当化疗与免疫治疗联合应用时,它们可能产生协同效应。一方面,化疗可以减少肿瘤的体积,释放更多的肿瘤抗原,从而增强免疫治疗的效果。另一方面,免疫治疗可以调节免疫系统,使其更好地应对化疗引起的免疫抑制。
联合治疗是当今肿瘤治疗的大势所趋,单就药物治疗来说,相信多数患者都经历过“化、靶、免”的排列组合。不少患者这时就会有疑问:
为什么要几种药一起用?这些药物的作用是否有主次之分?免疫治疗是否是化疗、靶向治疗的“补充”?
今天,就和大家一起好好研究一下这个问题!
1.化疗、免疫治疗等均是具备明确临床依据且有效的肿瘤治疗方式,在许多情形下,免疫治疗甚至能够获得比化疗或靶向治疗更优异的效果。
2.在联合治疗时药物彼此配合,能够收获“1+1>2”这样的生存获益情况,获得比单药更佳的疗效。
3.单免疫治疗与化免联合治疗不存在绝对的“优劣之别”,只有适合患者身体状况的才是最佳的。
免疫治疗是提供支持的“辅助角色”吗?
在形形色色的各类肿瘤药物的范畴之中,免疫治疗的疗效往往是最容易遭遇“被冤枉”的情况以及最容易受到“被质疑”的那一个。
要说其中原因,首先就得提到它似乎是吃了名字的“亏”,毕竟“免疫治疗”这个称谓给人的感觉就好似跟打几针胸腺肽,或者是吃一些保健品是差不多的类型,完全不像是在肿瘤治疗领域中能够独当一面的“正规军”;
其次,免疫治疗从特性上来说是相对比较温和的,而且其起效还存在一定的延迟效应,并非能够即刻就让人明显感觉到效果,也就是说不一定会有那种“立竿见影”般的直观感受;
最后,在当下的临床实际情况中,免疫治疗与其他疗法进行联合运用的态势可谓是开展得极为热烈,呈现出“如火如荼”的状态,这也就导致它很少有能够单独登上“舞台”充分展现自身实力的机遇。
那么,在完全没有化疗和靶向提供助力的这种情形之下,免疫治疗到底具不具备凭借自身能力独当一面的本领呢?为了对这一关键问题加以验证,科学家们精心地设计出了 III 期临床试验,并且还极为直接地选择了靶向药物、化疗药与免疫药物来进行相互的对比。
我国适应症最多的某PD1药物就参与了多项此类研究,例如:
食管癌晚期二线
PD1对比化疗,结果显示:患者总生存期更长,肿瘤缓解比例也超过化疗组的2倍
小细胞肺癌晚期二线
PD1对比化疗“神药”紫杉类药物之一 ——多西他赛,研究结果显示患者中位总生存期(mOS)达到17.2个月,相比化疗延长了近6个月,客观缓解率超过化疗组的3倍,中位缓解持续时间也达到化疗组的2倍以上(13.5个月 vs. 6.2个月)
并且,以上研究中,免疫治疗组无一例外展现出了更好的安全性。这充分说明,免疫治疗在多癌种的治疗中不仅有效,甚至在疗效和安全性等多方面还完胜作为参照的化疗和靶向药物!
免疫单药就这么强是不是说明它才是“抗癌主力”?
看到此处,或许会有患者不禁要发问了,既然免疫治疗单药都这么厉害,那是不是我就可以把化疗和靶向治疗给停止了呀?
然而,实际情况是,我们根本无法保证单免疫治疗对于所有的患者都能有这般卓越的疗效,也不是所有的免疫治疗药物都如同某PD1那样,能够在多项临床试验当中证实其单药的疗效。再者说,多种治疗方式的联合运用还能够做到优势互补,能够产生类似“1+1>2”的神奇效果,从而使疗效能够更上一层楼。
拿我们免疫治疗患者最为经常接触到的“化免联合”来打个比方:化疗就好像是一位勇猛的战士,利用化学药物去直接攻击那些快速分裂的细胞,由于癌细胞通常分裂的速度比较快,所以就成为了化疗主要去攻击的目标;而免疫治疗则如同一位神奇的唤醒者,通过“唤醒”人体内的免疫细胞,进而有针对性地去杀伤肿瘤细胞。
当二者共同被使用的时候,竟然产生了一种奇妙的协同配合:那些被化疗杀死的肿瘤细胞就如同破碎的物体一样并释放出抗原,这些抗原就像是拉响了免疫系统的“警报器”,进一步激活了免疫系统,也让免疫治疗的效果得到了极大增强,抗癌的效果自然也就更加出色了
此外,还有相关研究表明,化疗能够改变肿瘤的微环境,就如同为免疫细胞打开了通道一样,使其更容易浸润进去,进而能够更好地杀伤肿瘤细胞。
所以说,与其如果一定要去追问在联合治疗中到底是哪个药发挥了作用,那不如说发挥作用的是这一整套综合的治疗方案,每一个环节都是不可或缺的呀。
单药还是联合?
合适才是最好的!
如果患者个人属于免疫治疗潜在获益较大的人群(例如PD-L1高表达、MSI-h等),抑或是患者身体状况不佳,无法耐受化疗带来的不良反应风险,那么免疫治疗单药自然是合理选择。
而如果患者身体情况尚可,那么“搏一搏”免疫联合治疗的“组合拳”,就有望带来更大惊喜
说了那么多,归根结底还是一句老话:“合适的才是最好的”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2gX1g8GWkqKfmLouJkXX2g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