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知中风而不发疯系列之中风误区
误区三:中风是老年人专属疾病 ,我是年轻人,我不会
很多人觉得,脑中风是一种老年人才会患的病,自以为年轻,又没有家族史,平素身体健康,所以我肯定不会中风。其实不然,全世界每6秒钟就有1人死于卒中,每6秒钟就有1人因卒中而永久致残。在人这短暂的一生中,卒中的发病不分性别和年龄。中国卒中的发病平均年龄是66岁,比美国白人早10年。
青年卒中是指18-45岁的卒中,占所有卒中的5-15%。前文提到的卒中高危因素,“三高”、吸烟、肥胖、酗酒、高钠饮食等,依然是青年卒中的主要致病因素。对高危因素进行有效监控,可有效预防青年卒中的发生。其次,心源性卒中的病死率和复发率都很高,占青年卒中病因的1/3,最常见的病因为房颤而引起的脑栓塞。另外,一些少见病因,如感染性心内膜炎、卵圆孔未闭、动脉夹层、口服避孕药及毒品等因素在青年卒中患者中也不容忽视。青年卒中,往往不易受重视,产生的家庭、社会影响更为严重,故更应受到医患双方的广泛关注,让更多卒中青年在发病之前,尽早找到专业的卒中团队进行咨询和评估,早期识别、早期干预,将危险扼杀于萌芽状态。
误区四:每年去医院输液可以预防中风
很多病人在中风预防里偏爱于进行输液疗法,并且认为输液十分有用。每年的秋冬交替时间,中国所有的医院的输液室,都会出现一群为了预防中风而来输液的人们。但是,输液是否能预防中风呢?它的预防效果有多好呢?其实在中风早期,输液有明显效果的证据并不多。在关于中风预防的相关指南里,几乎没有输液这一条内容。目前的预防用药主要以他汀类、抗血小板和降压类药物为主。
“卒中识别早,救治效果好”是2023年世界卒中日的主题,早识别,早预防,早诊断,早治疗,是战胜中风的利剑。早期预防是十分重要的,主要有1、定期体检血压、血糖、血脂情况,积极去专科门诊随访。 2、戒烟戒酒,低脂低盐饮食。3、以体育锻炼来控制体重,保证睡眠等。
误区五:我的病情很轻,不用住院治疗
在脑中风专病门诊坐诊的时候,常有病患说他一个月前出现中风症状,但是觉得是个小中风没有什么,就没有来看,近期觉得更不舒服,就过来了。这是一个十分错误的观点,并且,这个观点有可能致命。其实,即便是中风症状轻微,但是其预后也常常不如人意,死亡率和复发率都较高,因此一旦出现中风症状一定要重视。从疾病角度来讲,短暂的和轻微的中风治疗预后更好,患者治好了就是正常人,若因为治疗不及时的话,病情进展为不可挽救的地步,十分遗憾。
“时间就是大脑,时间就是生命” 是2021年世界卒中日的主题之一。“全脑一旦血供中断,6秒内神经细胞代谢受影响,10~15秒内意识丧失,2分钟内脑电活动停止,持续5分钟以上则脑细胞发生不可逆转的损害”。出现轻微症状的中风是命运对我们的眷顾,它给了我们恢复正常的机会,若因为自觉良好,延误治疗时机,“发疯”的便不仅仅是患者一个人。

本文是李轶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