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动症与抑郁倾向的关联性
一 关于多动症
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涉及大脑化学物质的差异,从而影响到人的思维和行为。
医生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诊断儿童的多动症。从那时起,他们也学会了识别成人的这种情况。
虽然多动症通常被认为始于童年,但一些在成年后被诊断出多动症的人报告说他们年轻时没有症状。
一些在童年被诊断出多动症的成年人可能不再有症状,而其他人可能会继续在成年期体验症状。
多动症很常见。如果你或你认识的人有这种情况,很可能你也认识其他有这种情况的人。
以下是2017年一项研究回顾中的一些多动症统计数据:
- 儿童多动症的患病率:4–7%
- 持续到成年的儿童多动症:15–65%
- 一般人口中的多动症:2.5%
二 多动症的症状
如果你有多动症,你可能会发现很难集中注意力在你不感兴趣的事情上。完成一个你觉得无聊的任务可能会显得非常耗费精力,好像需要你所有的能量。
你可能会在刚听到事情后就忘记。你的家可能堆满了待办事项,因为如果你把它们收起来,你就会忘记它们。
也许你经常在别人说话时打断他们,因为你等不及要说出你心中的话。或者你的朋友和家人要求你不要在他们还在说话时离开。
一些症状在成人和儿童中是不同的。例如,一个有多动症的孩子可能会在不适当的时间跑和爬,而一个有多动症的成年人可能会从事有可能带来伤害或危险的行为,如赌博或鲁莽驾驶。
多动症有三种类型:
- 混合型多动-冲动型注意力不集中型(以前称为“ADD”)
多动症混合型是最常见的,具有多动-冲动型和注意力不集中型的症状。
多动-冲动型症状包括:
- 经常坐立不安难以保持坐着在不适当的时候进行吵闹的玩耍、跑和爬说话比别人多,常常抢话打断别人或突然说出话经常在走动或感觉需要挪动
注意力不集中型症状包括:
- 粗心大意或错过细节难以集中注意力、听或保持任务需要重复、提醒和额外的帮助来遵循规则健忘或不组织,经常丢东西逃避困难的任务
三 关于抑郁症
如果你正在与抑郁症斗争,你是全球2.08亿人之一。
临床抑郁症不仅仅是因失去工作或关系等不愿意接受的情况而引起的悲伤。如果你曾因失去某些东西而悲伤,然后恢复过来,那并不是抑郁症。
真正的抑郁症是一种力量,它可以剥夺你正常生活的能力。它可能让你对曾经喜欢的事物失去兴趣,并使你觉得每天的生活都难以应对。
抑郁症有多种类型:
- 重度抑郁症(MDD):至少持续2周的抑郁情绪,可以随时间消退和复发,表现为缓解、恢复、复发和反复发作。
- 产后抑郁症:分娩后出现的严重抑郁和情绪变化。
- 季节性情感障碍:与季节变化相关的抑郁症,通常在阳光较少的月份加重。
- 破坏性情绪失调障碍:儿童和青少年经常经历的频繁且严重的情绪爆发。
- 持续性抑郁症(心境恶劣症):大部分时间处于抑郁状态,抑郁日多于快乐日,至少持续2年。
- 经前烦躁障碍:某些人在月经前约1周内经历的严重抑郁症状。
- 双相情感障碍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在躁狂阶段之间经历的抑郁发作。
抑郁症的症状
抑郁症的症状可能会使人感到难以承受,剥夺你寻求治疗的能量或意愿。常见症状包括:
- 持续的悲伤和绝望感对以前喜欢的活动失去兴趣难以集中注意力、自我照顾和完成任务易怒睡眠模式和食欲的改变焦虑身体疼痛自残或自杀的想法
- 情绪和焦虑障碍物质使用障碍人格障碍
四 ADHD和抑郁症之间是否存在关联?
估计有80%的成人ADHD患者还患有其他类型的精神障碍。大多数这些伴随的疾病属于以下三类之一:
2015年对2008-2011年荷兰抑郁和焦虑研究的跟踪调查显示,ADHD和抑郁症之间存在关联。随着抑郁症的加重,出现ADHD症状的人数比例增加:
- 无抑郁症的群体(对照组):0.4%
- 抑郁症缓解的参与者:5.7%
- 现患重度抑郁症(MDD)的参与者:22.1%
五 重叠症状
有时,ADHD和抑郁症会出现相同的症状,尽管其原因可能不同。
例如,低动机是ADHD和抑郁症的共同症状。ADHD患者可能因为注意力和集中力问题而感到任务过于困难,从而失去动力。与此同时,抑郁症患者可能因为觉得大多数事情都没有意义而不感到有动力。
其他共同症状包括:
- 疲劳注意力和集中力问题睡眠紊乱坐立不安无聊
六 ADHD和抑郁症共病的风险因素是什么?
有时,共病情况——即同时发生的情况——似乎没有明显的原因。其他时候,则可以识别出一些风险因素。
基因差异 2015年,一项涉及1289名成年人的研究评估了ADHD和抑郁症中的三个常见因素:
- 冲动性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不稳定
研究人员发现,多巴胺转运蛋白基因DAT1可能是ADHD和抑郁症中情绪不稳定的原因。
刘梅珠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 心理治疗师 /心理咨询师 /注册心理师
擅长:家庭养育、儿童/青少年心理治疗、婚姻家庭治疗、抑郁症、焦虑症等
需要了解更多详细信息可以关注我的个人网站:
https://amiraliu.top

本文是刘梅珠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