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形成机制及诊断
骨性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是一种以关节软骨的变性、破坏及骨质增生为特 征的慢性关节病。它的主要改变是关节软骨面的退行性变和继发性的骨质增生。主要表现 是关节疼痛和活动不灵活,X线表现关节间隙变窄,软骨下骨质致密,骨小梁断裂,有硬 化和囊性变。关节边缘有唇样增生。后期骨端变形,关节面凹凸不平。关节内软骨剥落, 骨质碎裂进入关节,形成关节内游离体。


骨性关节炎病理生理
发病机制:关节软骨是由1-2mm厚度胶原纤维、糖蛋白、透明质酸酯聚集而成,当水合作用时就起了垫子样作用, 以吸收和分散所承受的负重和机械力量。在生理状况下,关节软骨依靠关节周围及热的收缩及软骨下的骨质来完全上述 的任务。肌肉的收缩除带动关节活动外,同时起着橡皮带样作用,吸收了大量传来的冲力,保护了关节。当发生意外 (如摔跤)时,因为肌肉对此突发的震动不能及时出现保护性反应而使关节负重加重,可致致害关节损伤,因此肌肉对此突突发的震动不能及时出现保护性反映而使关节负重加重,可致关节损伤。此外,肌肉老化、周围神经病变时,肌肉 吸收能量的功能也大大的减弱。协助软骨承负重的另一因素是软骨下呈现网状分布的骨质量,其质地虽较软骨应但比骨 皮质软,故具有高度弹性,有利于承受压力。 可以看出骨性关节炎多出现在以下两种情况:一是关节软骨、软骨下皮质、关节周围肌肉 有异常时,如老年性退行性变、骨质疏松、炎症、代谢性疾病等:二是关节软骨、关节下骨质、 关节周围肌肉虽正常但因承受了过度性压力,如肥胖、外伤等。
病理:关节软骨的变形发生最早,具有特征性病变。软骨基质内糖蛋白丢失时关节表层的软骨软化,在承受压力的部位出现断裂,使软骨表面呈细丝绒状物。以后软骨逐渐片状脱落而使软骨层变薄甚至消失。软骨下的骨质出现微小的骨折、坏死,关节面及周围的骨质增生构成X线上的骨硬化和骨骜及骨囊性变。关节滑膜可因软骨和骨质破坏,代谢物脱落如关节腔而呈腔轻度增生性改变,包括滑膜细胞的增生和淋巴细胞的浸润,其程度远不如类风湿关节炎明显。严重的骨性关节炎的关节囊壁有纤维化,周围肌腱亦受损。
症状体征:本病起病缓慢。症状多出现在40岁以后,随年龄增长而发病者增多。女性的发病率高于男性。 本病的关节痛有以下特点:多出现在负重关节如膝、髋等;关节痛与活动有关,在休息后痛就缓解;在关节静止久后再活动,局部出现短暂的僵硬感,持续时间不超过30分钟,活动后消失;病情严重者即使在休息时都有关节痛和活动的受限;受累关节往往伴有压痛、骨性肥大、骨性摩擦音、少数患者有畸形。
膝关节痛是本病患者就医常见的主诉。其早期症状为上下楼梯时的疼痛,尤其是下楼时为甚,呈单侧或双侧交替出现,是出现关节肿大,多因骨性肥大造成,也可关节腔积液。出现滑膜肥厚的很少见。严重者出现膝内翻畸形。
本文是孙胜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