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脑膜瘤的放疗策略
脑膜瘤的放疗策略

2024-08-19

深圳博物馆-2024-08-23/W5

2024-08-23

2024-08-23-深圳聖廷苑酒店(地铁华新站C出口)

2024-08-24-珠海
一、脑膜瘤的病理和分子分型
1.NF2突变或缺失是脑膜瘤最常见的基因突变,NF2突变较野生型复发率更高;
2.TERT突变的病人接受放射治疗的效果较野生型差;
3.CDKN2A/B纯合性缺失的病人,更倾向于短期复发;
4.恶性脑膜瘤更容易出现H3K27me3缺失。

二、术后放疗指征
- EANO Guidelines

- 2024 NCCN Guidelines

三、脑膜瘤的术后放疗
- NRG Oncology RTOG 0539
- EORTC 22042-26042
- 2021年 ESTRO ACROP指南
- 2023年 ANOCEF指南
1、Group1低风险组:全切除术(GTR,SimpsonⅠ-Ⅲ级)或次全切除术(STR,Simpson Ⅳ、Ⅴ级)后的WHO Ⅰ 级脑膜瘤
2、Group2 中风险组:复发性WHOI级(无论切除程度如何)或全切除的WHOⅡ级30次分次54Gy
3、Group3 高风险组:新发的次全切除WHOⅡ级、任何切除程度的WHOⅢ级、任何复发性WHOⅡ级
RESULTS:
1、中风险组3 year PFS:GTR+ RT 93.8% VS GTR 70%
2、高风险组3 year PFS:59.2%,局部控制率68.9%,总OS 78.6%
亚组分析:
STR或复发的II级 3 year PFS : 57.1%
Ⅲ级 3 year PFS :61.8%
3、复发模式 绝大部分放疗后的复发为照射野内复发(92.9%)
1、WHOⅡ级Simpson 1-3 类切除脑膜瘤 RT 60 Gy/30fx
2、Simpson 4-5类切除脑膜瘤 RT 60Gy基础上boost至70Gy/35fx

四、靶区勾画原则

五、放疗前准备工作
- 放疗前准备:
- 固定:仰卧位,双手置于身体两侧,选择舒适头枕,面罩固定,CT扫描层厚1-2mm,扫描范围头顶部到C3。
- 大体肿瘤体积(GTV):定义为MRI上可见的病变,脑膜瘤来说是增强显示的病变。
- 临床靶体积(CTV):定义为包含GTV和任何微观病变以及潜在扩散路径中的组织。
1、手术前后,放疗前1个月的核磁共振影像(T1增强、T2增强)
2、手术切口恢复情况
3、多学科讨论(MDT)
六、术后辅助放疗技术
1级--SRS、SRT、IMRT、VMAT
2、3级--IMRT、VMAT
各有优势,近年来,TOMO、质子、重离子也在不断应用。
(注:根据ANOCEF指南,SRS更适合体积小、复发性、未予颅底手术风险高的脑膜瘤患者)
一项纳入32例2级脑膜瘤术后患者的临床研究,5年大体肿瘤控制率(GTC) Fractionated RT VS SRS 82% VS 38%
七、靶区勾画原则

一份文献综述提示,51%的病例中,脑膜尾征中存在脑膜瘤细胞;
研究证实,Simp1类切除的病人,硬脑膜侵袭总体发生率为88.3%,偶尔可见肿瘤延伸3cm,2.5cm的切缘可以覆盖95%的浸润病例,2cm的切缘可以发盖82%的浸润病例。
WHO I级脑膜瘤
1、GTV到CTV可以不外扩 (SRS)
2、如果肿瘤生长较快,CTV边缘可以增加几毫米,覆盖肿瘤为浸润范围
(注意侵袭性I级脑膜瘤,建议增加外扩)
WHO Ⅱ-Ⅲ级脑膜瘤
1、CTV为GTV增加1-2cm边缘外扩,包括术后瘤床、硬膜强化及增厚区域,水肿、骨质侵犯区域:
2、在颅骨和解剖自然屏障,以及除外有浸润证据的地方,向周围脑实质外扩要小(3-5mm)。
DOTA-TATE 成像技术的应用
原理:大部分脑膜瘤 过表达SSTR 2受体
68Ga镓标记的 SSTR 配体 DOTA-Tyr3-奧曲肽(DOTATATE)、DOTA-Tyr3-奥曲肽(DOTATOC)等示踪剂可以作为脑膜瘤PET显像的工具。
●优势:
相较于增强MR,具有更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
能够发现侵犯骨质内的脑膜瘤,区分微小病灶;
与术后改变相鉴别(术后改变、肉芽肿、坏死在核磁共振中表现为增强信号);
减少伪影和钙化干扰;
在检测残余或复发脑膜瘤方面表现出色,帮助早期识别肿瘤复发;
脑膜瘤范围和位置更精确,为放疗医生提供靶区勾画依据,避免更多正常组织的照射。
八、华山医院神经外科+放疗中心 脑膜瘤团队成果
- 2003-2011年 纳入华山医院192例接受术后辅助放疗的矢状旁脑膜患者(131例WHO Ⅰ级,40例WHO Ⅱ级,21例WHO Ⅲ级)
- 2009-2013年纳入华山医院224例术后复发WHO II级的脑膜瘤患者(132例Ⅱ级,32例Ⅲ级)
RESULTS:
1、H3K27me3表达状态与放疗敏感性不相关;
2、复发的高级别患者(n=24)中,GTR联合RT可延长PFS(P=0.005);
3、PR阴性患者更能从辅助放疗中获益。
RESULTS:
1、GTR(p<0.001)、较低的Ki-67指数(p=0.003)、接受辅助放疗(p=0.026)、较低的肿瘤分级(p<0.001)和 H3K27me3表达(p<0.001)是整个队列 PFS 的显著正向预后因素;
2、复发性1级、2级脑膜瘤的H3K27me3麦达缺失频率更高(p<0.001),
3、PR阴性患者更能从辅助放疗中获益
术后辅助放疗(常规分割)
华山医院各放疗分中心2013-2023年230例WHO Ⅱ-Ⅲ级脑膜瘤患者纳入回顾性分析(212例Ⅱ级,18例Ⅲ级)
RESULTS
1、PFS:3年(85.25%);5年(81.60%);8年(68.10%)
2、OS:3年(92.52%);5年(88.09%);8年(82.91%)
3、①华龄>44岁,②Ki-67>8%、③BPR阴性、④WHOII级 与较差的预后相关
九、脑膜瘤的药物治疗
1、全身性治疗的经验有限,数据大多来源于观察性研究。虽然研究了许多药物,但均不能明确延长PFS或OS;
2、流行病学证据提示,激素与脑膜瘤的发生发展之间存在关联。约2/3的脑膜瘤表达孕激素受体和雄激素受体,约10%的脑膜瘤表达雌激素受体。米非司酮(一种孕雌激素受体抑制剂)的小型研究提示,此药可以使25%-30%脑膜瘤不可切除的患者获得客观改善。一项多中心协作组Ⅲ期试验未能证明米非司酮有任何益处。雌激素受体抑制剂—他莫昔芬也未获得临床疗效的确切证据。雄激素受体抑制剂尚无关于抗雄激素药物的正式临床研究报道。
3、多种化疗药物,包括羟基脲、替莫唑胺以及联合用药(例如环磷酰胺、多柔比星和长春新碱)均未被证实有效。
4、生长抑素类受体抑制剂:所有脑膜瘤均表达生长抑素受体,一项前瞻性二阶段Ⅱ期试验采用奥曲肽治疗复发性高级别脑膜瘤患者,由于缺乏疗效,该试验仅纳入9例患者后就提前终止。
十、脑膜瘤的药物治疗进展
分子靶向药:
1、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吉非替尼和厄洛替尼)均无效;
2、VEGF单克隆抗体贝伐珠单抗,针对复发性和难治性脑膜瘤患者的病例报告显示可稳定疾病,改善脑水肿。由于疾病异质性和缺乏前瞻性随机试验,结果置信度受限。
3、一项关于舒尼替尼的多中心亚期试验,可能对复发性Ⅱ级和Ⅲ级脑膜瘤有效,不过该药耐受性不太好,发生出血概率较高。
PI3K/Akt/mTOR通路抑制剂,一项Ⅱ期研究对20例复发/难治性脑膜瘤患者采用了奥曲肽+依维莫司,发现6个月PFS为55%,大多数肿瘤(78%)在3个月时生长速率减小50%以上。2016年一项前瞻性Ⅱ期临床研究提示,依维莫司+贝伐珠单抗治疗,约35%的病人6个月未观察到疾病进展。
免疫治疗:
1、在一项包含25例复发性非典型或间变性脑膜瘤患者的Ⅱ期试验中,PD-1抑制剂纳武利尤单抗治疗使得仅1例患者获得了影像学缓解,在4.5年时仍可观察到获益。
放射性配体疗法:
SSTR-directed peptide receptor radionuclide therapy (PRRT):
1、成像示踪剂可以特异性靶向肿瘤,随后通过标记有治疗性α或β发射性核素进行治疗。
2、以 SSTR 为靶标结构的治疗诊断已成功用于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
3、针对各种治疗手段仍然进展的脑膜瘤患者,开展临床试验。
(设施规格因有关放射性药剂治疗用途的国家法规而异,一些国家要求住院治疗。设施必须拥有合适的人员、辐射安全设备以及废物管理和处理意外污染的规程。)
十一、未来研究方向
1、开展术后辅助放疗的RCT临床研究(特别是2级脑膜瘤全切除GTR术后);
2、测序,研究脑膜瘤的分子诊断,完善WHO分级系统;
3、早期识别1级脑膜瘤GTR患者中的高危亚群,给予术后辅助放疗,另这批患者获益;
4、新药的临床试验,为复发或难治性脑膜瘤患者带来希望。
本文是曾辉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