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黎崇裕 三甲
黎崇裕 主治医师
珠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治未病科

藏药中的三果:诃子、毛诃子、余甘子

3144人已读

果1:众药之王——诃子

“众药之王”

▲ 藏青果 (诃子)

诃子(别名藏青果、诃黎勒)为使君子科植物诃子的干燥成熟果实,是藏药三果之一(三果为常用藏药名,即指诃子、毛诃子和余甘子)其味苦、涩,性温。于秋、冬二季果实成熟时采收,除去杂质,晒干而得。原产于印度、缅甸等地,在我国西藏、云南、岭南等地均有分布。

在藏区的传说中,诃子树系天降甘露洒在地上而生成,长在须弥山顶神之住所。它是在藏医药书籍中排在植物类药的第一位,同时被藏传佛教、蒙古族及古印度供奉的“药师佛”右手所持(全株诃子)。

▲ 药师佛

在藏药中,诃子的应用十分广泛。

始载于公元8世纪初叶的藏医药书《月王药诊》称:“诃子有益于百病,升体温,助消化,用于隆,赤 巴,培根,血病及四种病的合并症。”

藏医学鼻祖宇妥·云丹贡布所撰的《四部医典》中描述:“有一座神山名叫香茅,山上生长着诃子林,那里的树根能治骨病,树干能治脏器之病,花朵能治五官之病,药林里气味芬芳,美不胜收,使人心旷神怡,药香索道之处,404种疾病能自除。”

《西藏医学点滴》中说:“那木加诃子,生长在东方贝埃丹山,它的根、干、枝、叶、皮、花、果消除众生的骨、肉、肢、脉、筋、皮、脏、腑、器官的疾病。

在帝尔玛·丹增彭措所撰藏药学经典著作《晶珠本草》中,将诃子封为“藏药之王”。

功效与作用

诃子不但在少数民族医学临床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同时也在印度、泰国等亚非国家中广泛应用。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诃子中所含的化学成分丰富多样,主要包括鞣质酚酸类、三萜类、黄酮类、挥发油、脂肪族类、氨基酸类、糖类、维生素类、酶类等成分;同时通过科学实践表明诃子提取物具有抗氧化、抗糖尿病、抗菌、抗病毒、抗炎、镇痛等多种生物学活性。

近年来,诃子强大的抗氧化作用日益在临床医疗中受到重视,对于心脏、肝组织等脏器的疾病均具有疗效 。

扩展阅读

诃子提取物功效分析概况

1.抗菌作用

诃子果实水煎液除对各种痢疾杆菌具有抗菌作用外,对绿脓杆菌、白喉杆菌也有较强的抗菌活性。其果实提取物在体外有良好的抗伤寒杆菌作用,且含一定盐酸的乙醇提取物则显示更强的抗菌及抗真菌作用。

2.强心作用

诃子树皮提取物可用于治疗心力衰竭、冠心病、高血脂等常见心血管病。其树皮提取物能减轻胆固醇诱导的动脉硬化,并具有良好的调节血脂作用。

3.抗氧化和抗糖尿病活性

诃子提取物中的酚酸类和黄酮类组分是诃子抗氧化和抗糖尿病的主要活性成分。

4.抗癌和抗HIV作用

诃子提取物能够抑制肿瘤细胞的产生及细胞的分化,促进细胞凋亡;诃子果实的溶剂提取物还能够抑制黑色素瘤的生成。

5.解毒作用

诃子有较强的解毒功效,既能解邪气聚于脏腑的内源性毒症,也可以解除因食物中毒、药物中毒、虫蛇咬伤等外源性毒症。

6.收敛止泻作用

诃子含鞣酸较多,具有与五倍子相同的收敛止泻作用。

7.解痉作用

从干果中用80%乙醇提得的诃子素,对平滑肌有罂粟碱样的解痉作用。

藏药方剂中的万金油

藏医对诃子的认识比其它的医学要更为广泛,将诃子分为五种,其名称、形态及功用各不相同:

1.那木加诃子:又称殊胜诃子,状如葫芦尾,果实中部卵形,里面有核,色如葫芦黄而有红色光泽,治龙、赤巴、培根合并症;

2.吉合迈诃子:又称无畏诃子,椭圆形,色黑,治眼病;

3.都孜诃子:又称甘露诃子,肉多而厚,红黄色,治消瘦;

4.排西诃布:又称增益诃子,形圆如瓶,治疮疾;

5.格保诃子:又称瘦削诃子,肉少而干,多皱纹,治小儿疽病。

藏医药学认为,诃子有全部藏药具备的六味、八性、三化味和十七效,其功效甚广,堪比中药里的甘草。可有效祛除风(气)、火(胆)、痰、寒,并能行气活血、镇静解毒;凡风热疹毒、咽喉干痛、暴发火眼、湿热黄疸、中风不遂、肝区刺痛、脾湿胃胀、积滞不化、慢性泄泻、心悸癫狂等及各种中毒症均可用之。

而同一味诃子,其部位不同,性味功能也各异,在使用诃子时需要根据不同的疾病,分别使用诃子的果尖、外层果肉、中层果肉、果尾 、外皮等,并配合相应的药物,才能达到最理想的疗效。

由于诃子在藏医药学中的普遍运用,已成为藏医药学的象征。在藏医使用的配方中,绝大多数都以诃子作为重要成分。

仁青常觉

十味诃子丸

果2:百搭之王——毛诃子

“毗黎勒,生海南诸国,树不与诃梨子相似,即园而毗也。味苦,带涩,微温,无毒,主乌须发,乾立效。” ——《海药本草》

毛诃子

毛诃子,为使君子科植物毗黎勒的干燥成熟果实,表面棕褐色,种子含油,可食用,原产于印度、缅甸、斯里兰卡、马来西亚等国,因其外表有细密绒毛,故得名“毛诃子”。

▲ 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剧照

在毛诃子被广泛认知的过程中,“三勒浆”是重要物质化产品载体。所谓三勒,即庵摩勒(余甘子)、毗黎勒(毛诃子)、诃黎勒(诃子)的果实,也是著名的佛教三果。一千多年以前,“三勒”由佛教从南亚传入中亚,以“三勒”果实为原料酿制的果酒“三勒浆”,作为异域饮品的代表,流行于吐蕃皇室与隋唐社会上层,后逐步成为藏医药体系中重要的保医药保健品。

总的来说,毛诃子的认知和应用具有浓重的异域色彩与佛教背景,是中华文明、中亚和南亚文明传承和交流的缩影。

藏医药用价值

现代临床研究表明,毛诃子主要含有三萜皂苷、强心苷、木脂素、鞣质类、脂肪酸、维生素等,可抗痉挛、止咳平喘。而作为藏、蒙等民族药中最常用的药材,毛诃子同诃子一样,均有类似中医甘草类似的效果,可用于治疗多种疾病。

藏医本草学认为,毛诃子具有清热解毒,收敛养血,补益身体,利目生发、杀虫、止痛以及调和诸药的功效。适用于各种热症,可治培根病、赤巴病、黄水病、泻痢、肝胆病、皮肤病、眼疾、痛风、病后虚弱等。

在藏医的临床中常用的补养药“三果丸”,即是用诃子、毛诃子、余甘子制成,或在此基础上加入黄精、天门冬、当归、刺蒺藜、喜马拉雅紫茉莉等药材,年老体弱者服用后可增强体力,使器官功能灵敏,防老延寿,补虚除弱。

除此以外,毛诃子还是藏药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一味药之一,为多款知名藏药的主要成分(见下表)

药品

主要成分

功效

二十五味松石丸

松石、诃子、毛诃子、余甘子等

清热解毒,疏肝利胆,化瘀

二十五味珍珠丸

珍珠、诃子、毛诃子、余甘子

安神开窍、通络镇静

三十五味沉香丸

沉香、诃子、毛诃子、余甘子等

调和气血、止咳,安神

如意珍宝丸

珍珠母、诃子、毛诃子、余甘子等

清热、醒脑开窍、舒筋通络、干黄水

二十五味竺黄散

天竺黄、诃子、毛诃子、余甘子等

清热解毒、止咳平喘、排毒

仁青芒觉

毛诃子、佐太、牛黄、熊胆等

清热解毒,益养肝胃,明目醒神

二十五味肺病胶囊

檀香、诃子、毛诃子、余甘子等

清热消炎,止咳

扩展阅读

毛诃子与诃子的关系

两者为近亲关系,皆为使君子科植物的果实,与诃子的主要区别是毛诃子的果实密被锈色绒毛,花序下部为两性花,上部为单性雄花,叶互生。

药物

功能

主治

诃 子

行气活血、镇静解毒、收敛止泻,调和诸药

用于风热疹毒、咽喉干痛、暴发火眼、湿热黄疸、中风不遂、肝区刺痛、脾湿胃胀、积滞不化、慢性泄泻、中毒症等

毛诃子

清热解毒,收敛养血,利目生发,调和诸药

用于各种热证,培根病、赤巴病、黄水病、泻痢、肝胆病、皮肤病、眼疾、痛风、病后虚弱等。

果3:维C之王——余甘子

余甘子果实,以“庵婆罗”名字最早出现于高僧鸠摩罗什翻译的《维摩诘所说经》之中,其果实中的营养成分含量较高,具有多方面的保健功能。1998 年已被我国卫生部列为药食两用的药物之一。

余甘子简介

余甘子有着诸多名字,如庵摩勒、庵婆罗、滇橄榄、油甘子、米含、望果、木波等,为叶下珠科叶下珠属落叶乔木,因其果实初食酸涩,良久乃甘(意思即为刚吃时又酸又涩,但回味甘甜),故名“余甘子”。

作为为强阳性树种,余甘子喜温暖干热气候;天然分布于东亚、南亚、东南亚、南美洲等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多生长于海拔200-2300米的丘陵、山地,极耐干旱、瘠薄,能在各种类型土壤上生长。

传说在古印度,那里延续着一个古老的民族,在没有医生、在最原始的生存条件下他们身体健康,很少有慢性病的困扰,更让人惊奇的是,他们的族人都很长寿。

这个古老的民族生活在喜马拉雅山南麓,两千多年来,他们一族一直生活在高寒的原始森林之中,男女老少都很少生病、老年人肠胃好并且很少人患糖尿病、高血压等,尤其是视力很好,几乎不患绝症。

翻阅古籍,在天竺佛教中有一段很短的记载:说这里的人们通过观察猴子的饮食习性,经常吃一种名叫庵摩勒的野生果子,这种果子初食酸涩,回味甘甜,且能够解毒治病,当地人也因常年食用这种果子,身体健康活力满满。

因此,庵摩勒果被称为‘圣果‘,在印度各地被广泛种植。在《医理精华》《耆婆书》等古代印度医典中,庵摩勒果是使用频率最高的药材之一,在印度是“长寿与营养”的代名词,在印度传统的阿育吠陀医学系统中被作为使用最多,最广的草本植物。

千年前佛教文化传入中国,这种名叫庵摩勒的果子也在中土落地生根,被称之为余甘子。据史诗记载,元朝时期,余甘子被列为皇宫贡品御医,用来解河豚之毒。

当年明代正德皇帝朱厚照下江南,大鱼大肉吃得多了,得了消化不良的毛病。当他和随从来到福建惠安的南田,见到一种绿树上长着黄绿的圆圆的果子,晶莹剔透,十分诱人,便摘了些许品尝。朱厚照吃了后觉得酸酸甜甜的,很是可口,同时肚子也舒服多了,一高兴,就把这棵余甘子树册封为“皇帝甘”。目前,这棵被皇家册封的余甘子树依然健在,已被当地政府列入重点保护古树,供游客参观。

药用价值

余甘子清血热,治血热旺盛及其引起的眼病、肝病。——《四部医典》

余甘子味甘、性凉,治培根病、赤巴病、血病。”——《晶珠本草》

现代研究发现,余甘子中含有大量的维生素C和抗氧化物诸如鞣花酸和槲皮素;还含有丰富的维生素A和B族复合物以及铁、钙、铬和磷等矿物质,营养成分丰富,在民间有着“维C之王”美誉。可显著提高免疫系统,保护身体免受各类疾病的侵害,特别有益于尿路感染、心脏病、2型糖尿病、哮喘和血液疾病。

1990年,余甘子被正式载入《中国药典》,与诃子、毛诃子共同被称为“藏药大三果”。

▲ 药材形态的余甘子

藏医药学认为,余甘子具有生津止渴、清热凉血、消食脾的功效,可治疗消化不良、血热血瘀、咳嗽、腹胀、维生素C 缺乏症、培根病、高血压、赤巴病和血病等疾病,是藏药中的最为常用的药材,被藏医应用于诸多藏医特色外治疗法中,也是诸多藏药方剂的重要组成成分,如金诃藏药产品中的如意珍宝丸,二十五味松石丸、十味诃子丸、二十五味肺病丸、二十五味儿茶丸、二十五味竺黄散、大月晶丸、三十五味沉香丸等,均选用了余甘子入药,使用频率极高。

转自赤峰金诃藏药微信公众号https://mp.weixin.qq.com/s/XskL-X3JvtC9x0y_eKdjZQ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黎崇裕
黎崇裕 主治医师
珠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治未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