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科普
发表者:王志勇 人已读
日前,门诊收治了一位9岁患儿。家人发现其左侧耳垂下长了一包块。起初,家人以为是蚊子咬后形成的,故未与重视。2个月后,包块一直未消散才就医。医生体检发现,患儿左耳垂下包块,约花生米大小;触摸时活动感略差,有轻微压痛。CT提示:左腮腺占位。医生考虑诊断为:左腮腺肿瘤?(倾向恶性可能)。面对医生的诊断,患儿家人惊愕且诧问道,原以为是蚊子咬得包,怎么会是腮腺肿瘤?腮腺又是什么?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得简单地谈谈腮腺的毗邻解剖。
我们人体口腔颌面部有三对大的唾液腺和无数小唾液腺,它们均有管道开口于口腔黏膜,从而能将它们分泌的唾液输送至口内。腮腺是其中最大的一对唾液腺,略呈锥体形,环绕位于两侧耳垂前下方和下巴颌后的窝内。腮腺分泌的唾液与其他腺体的唾液一道,起到润湿口腔、软化食物,从而有助于口腔完成咀嚼、吞咽、言语等功能。腮腺的唾液内还含有淀粉酶和溶菌酶,具有消化食物和抑制致病菌活动的作用。
腮腺在行使正常功能的同时,也会因外界危险(致瘤)因素的影响,出现细胞内基因突变或异常,进而可发生肿瘤或瘤样病变。腮腺一旦发生肿瘤,随其失控性生长,围绕外耳周围位置浅表的腺体肿瘤即以耳垂周围的包块形式突出。当然,位置深在的肿瘤也可以突出于口腔内的软腭或咽侧,而耳垂周围包块并不明显。这类位置深在的肿瘤因其隐匿于口内更易被忽视。
实际上,腮腺肿瘤并不少见,大约占口腔颌面部唾液腺肿瘤的80%。腮腺因组织结构较为复杂,其肿瘤的类型特别繁多,且不同类型肿瘤的临床表现不尽一致,因此腮腺肿瘤的确切诊断并不容易。尽管现代辅助诊断技术,如B-超、CT和核磁共振等影像学技术,以及细针穿刺活检病理学检查手段,极大提高了腮腺肿瘤的临床诊断水平,但诊断的“金标准”依然是病理学诊断。按病理分类,腮腺肿瘤高达几十种。不过,总括起来可以分为良性和恶性肿瘤两大类。良性肿瘤的临床表现特征是,肿块生长缓慢,病程可以数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不会出现周围组织受侵犯而出现相应的功能障碍。多形性腺瘤和腺淋巴瘤是最常见的良性腮腺肿瘤。恶性肿瘤生长速度快,可以数月内或1至几年内迅速长大。肿块长大同时,不断侵袭周围组织结构而固定,并出现面瘫等相应症状。晚期恶性肿瘤患者甚可转移至颈部淋巴结而表现为颈部肿块。临床上,最多见的腮腺恶性肿瘤是粘液表皮样癌和恶性混合瘤。
对于腮腺肿瘤,手术治疗几乎是不二的首要治疗方式。腮腺恶性肿瘤可以视具体病情辅以化疗或放疗。一般恶性肿瘤生长迅速,更易侵袭,所以对于恶心肿瘤,早发现早治疗有利于获得更好的预后。腮腺良性肿瘤通过合适的手术方式能获得治愈的疗效,一般切除后复发率极低。尽管腮腺良性肿瘤对人的生命不会构成直接威胁,但在其缓慢发展过程中,一些良性肿瘤(如多形性腺瘤)可能会出现恶性转变。即使是未恶性转变的良性肿瘤,也会因其不断生长造成颜面畸形和相应组织结构的功能受损,所以对于良性肿瘤仍应积极治疗。
以上通过一例儿童患者的病例,与大家分享了引起耳垂周围包块的腮腺肿瘤类型、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等相关医学知识。回到该病例,针对起病情,我们为患儿施行了腮腺全叶及肿瘤扩大切除+保留面神经的手术。患儿术后无面瘫,伤口一期愈合,最后病理诊断为:腮腺分泌癌。目前患儿随访观察之中。
本文是王志勇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发表于:2024-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