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科普
发表者:周联生 人已读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分为稳定和不稳定两种:稳定斑块的纤维帽厚,通常在65-70微米之间,脂质核心小,炎性细胞少,发生血管病事件的机率小。不稳定斑块的纤维帽薄,一般小于65微米,脂质核心大、炎性细胞多,发生血管病事件的机率大。
我们已经知道不稳定斑块是血管病发病的先决条件,要预防血管病的发生,首先要建立判断不稳定斑块的方法。就目前的情况,这项工作才刚刚起步,有待进一步探索。
现将目前常用的判断方法介绍如下:
一、临床表现
通常情况下,不稳定斑块早期造成的供血不足,最先影响的是脑和心脏,因为它们对缺血较其它组织更为敏感。轻度脑缺血就会出现头昏、头晕、记忆力下降,思睡、乏力、情绪不稳定等症状。轻度心脏缺血会出现胸闷、力弱、活动气喘等体力下降的症状。如果出现上述症状则提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
二、辅助检查
1、影像学检查
(1)超声检查:稳定斑块通常形状规则,表面光滑,为强回声;不稳定斑块往往形状不规则,表面不平整,为低回声或等回声;在斑块内找到新生血管是斑块不稳定的一个重要标志。
(2)动脉造影:包括脑血管造影和冠状动脉造影,可观察血管狭窄程度与斑块形态,可间接判断斑块是否稳定。
(3)血管内超声(IVUS):能够清晰显示血管壁的三层结构以及斑块的详细情况。
(4)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分辨率比 IVUS 更高,可以更精确地测量斑块的纤维帽厚度,对判断斑块稳定性非常有价值。能检测到微小的纤维帽破裂、斑块侵蚀等不稳定斑块的特征性表现。还可观察斑块内的巨噬细胞的聚集情况,炎症细胞聚集多提示斑块不稳定。
2、炎症标志物
(1)C - 反应蛋白(CRP):高水平的 CRP 提示斑块不稳定,持续升高提示为慢性炎症。
(2)白细胞介素 - 6(IL - 6): IL - 6 浓度升高,表明机体处于炎症状态,常提示斑块不稳定。
(3)血脂相关指标:
脂蛋白(a)[Lp (a):是一种特殊的脂蛋白,其水平升高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及斑块不稳定有关。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 - C):LDL - C 颗粒更容易被氧化修饰,具有更强的致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其比例升高可能提示斑块不稳定。
(4)血栓形成相关标志物
纤维蛋白原:是凝血过程中的重要物质,升高会增加血液的黏稠度和促进血栓形成,可间接反映斑块的不稳定性。
凝血酶 - 抗凝血酶 Ⅲ 复合物(TAT):是体内凝血酶生成的标志物,TAT 水平升高提示体内凝血活性增强,在斑块不稳定时,局部凝血活性增加,易形成血栓。
以上判断方法要综合评价,动态观察可提高其准确率。
稳定斑块 不稳定斑块
本文是周联生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发表于:2024-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