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视全链条理念 规范消化道早期癌诊治
作者:刘揆亮 李鹏 张澍田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消化内科
文章发表于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24年第7期
我国消化道癌症发病率及死亡率较高。根据 2020 年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我国的结直肠癌、胃癌、食管癌发病率 分居恶性肿瘤的第2、3、5位。食管癌发病和死亡人数分别占全球的53.7%和55.3%;胃癌发病和死 亡人数分别占全球的44.0%和48.6%;结直肠癌发 病和死亡人数占全球的28.73%和30.59%。食管、 胃、结直肠均属空腔脏器,相应发生的肿瘤早期没 有症状,必须通过内镜筛查来发现。规范的内镜筛查和治疗是降低消化系统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关键。 为规范消化道早期癌的诊治,应当倡导树立全 链条的理念。
食管癌、胃癌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均与 不良生活、饮食习惯有很重要的关系。首先应强 调通过改善自身生活方式,施行戒烟控酒、饮食调 整、适当运动,来达到预防为主的效果,实现健康管 理全链条。早诊早治全链条包含早发现、早诊断、 早治疗。消化道早期癌特征性的症状就是“无症 状”;应加强宣教,重视包含“胃肠镜检查”的无症状 健康体检来实现“早发现”;应通过规范的内镜操作、创新的筛查技术、良好的医护配合来加强识别 早期病变的能力,实现“早诊断”;通过规范的微创 内镜切除技术实现“早治疗”。
一、内镜筛查 符合内镜下治疗适应证的消化道早期癌大多 缺乏症状,仅能通过无症状患者,尤其是高危患者 的内镜筛查来发现。没有发现,就没有治疗;规范的内镜筛查是开展消化道早期癌诊治的基础,白光 内镜则是内镜筛查的根本。内镜筛查存在一定的 漏诊率。开展内镜筛查的医师 需要规范筛查内镜的操作,熟悉可能漏诊的部位, 掌握内镜下判断胃背景黏膜的方法。对于形态改 变不明显,表现为表浅隆起/凹陷的早期病变,需要 关注病变色调和表面结构,以及胃黏膜血管网的异 常。发现早期胃癌,需要内镜医师具有一双“慧 眼”。
提高筛查质量的另一重要条件是让高危人群能够主动接受筛查。这一工作需要医务人员发动 全社会的力量,通过媒体等宣传手段让群众接受主 动筛查消化道早期癌和早诊早治的理念。虽然目 前尚难以进行大规模的群体性筛查,但可以通过强 化宣传和开展伺机性筛查,督促高危患者及时接受筛查,以提高消化道癌的早诊率。除内镜医师外, 门诊医师、社区医师、护理人员都应具有早诊早治 的宣传意识,充分参与到宣教活动之中。
二、内镜诊断 发现可疑病变后,应进行规范的内镜检查(白光、染色、图像增强及放大、超声内镜),做出内镜下 的定性诊断、边界诊断、浸润深度诊断及组织类型 诊断,判断是否符合内镜下切除的适应证。规范的术前诊断对于把握适应 证,保证治疗效果及患者的预后极为重要。在高危人群中 常规应用放大内镜筛查可能具有提升病变检出率 的作用 。
三、内镜治疗 高效治疗的基石是规范、精细的内镜黏膜下剥 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ESD)操作及围手术期管理。
四、病理诊断 病理诊断包括活检病理诊断与ESD术后大体 标本的病理诊断,病理诊断是消化道早期癌诊治全 链条中极为重要的环节之一。ESD术后标本的诊 断是早期癌治愈性评估的关键;准确的活检病理诊 断则能保证病变得到及时的治疗。无论是活检组织还是术后标本的病理诊断,均需要规范的标本处理,固定、取材、包埋、切片、染色。包埋、切片、染色 的过程中,病理技师的角色至关重要。
五、随访 完成内镜切除和病理诊断后,需要对病变的治 愈性进行评价,以确定后续的追加治疗或随访方 案;对于达到治愈性切除的患者,也需要根据患者 的情况进行评估;建立以规范化内镜检查为基础的 体化随访方案。内镜医师需要了解患者的病史及家族史。对于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早期胃癌患者,应及时行根除治疗;对于具有遗传性肿瘤 景的患者,以及背景黏膜呈斑驳食管、胃内广泛 萎缩肠化或溃疡性结肠炎的患者,需要重视合并同 时性及异时性癌的可能性,应进行密切随访。
总而言之,在消化道早期癌的诊治中,应该重 视全链条理念的树立。不断提高我国消化道早期癌的规范化诊治水平,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
本文是刘揆亮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