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陈镇洲 三甲
陈镇洲 主任医师
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 神经外科中心

“最漂亮”的肿瘤—胆酯瘤神经内镜下的影像

342人已读

胆脂瘤,又称表皮样囊肿,是一种先天性的良性肿瘤,起源于异位胚胎残余组织的外胚层组织。因为肿瘤状似珍珠,所以又叫做珍珠瘤,号称是“最漂亮”的肿瘤。主要占颅内肿瘤的0.5%~1.8%,多发于脑部和耳朵部位。临床表现主要为耳鸣、听力障碍、三叉神经痛、面瘫、复视、共济失调、眼震等。在桥小脑角区胆脂瘤中约60%的患者会以三叉神经痛为首发症状。

目前主要的治疗方式为手术切除。患者远期复发率与病灶切除程度密切相关,但全切桥小脑角区胆脂瘤极具挑战性。首先,桥小脑角区解剖结构复杂。其为三角形蛛网膜下腔间隙,位置狭窄而深在,内有第Ⅴ-Ⅺ对颅神经及小脑前下动脉等多条血管通过,还存在如内听道、舌咽道等多处孔隙,这导致在该区进行手术存在巨大的风险。其次,胆脂瘤具有生长范围广泛的特点,这是因为其囊壁为复层鳞状上皮,通过脱屑的方式分解产物积聚,引起病灶体积逐渐增大,其具有沿着蛛网膜下腔向临近部位生长的特性,可以累及斜坡,甚至延伸至鞍区或病灶对侧桥小脑角,同时在侵入的过程中还可以包裹血管和神经,甚至侵入人脑实质而沿着神经纤维束生长。这种特性导致仅靠显微镜辅助切除病灶存在手术盲区,且可能会过度牵拉脑组织,甚至术中以牺牲神经血管为代价,从而造成术后神经功能障碍、无菌性脑膜炎、术后血肿、脑组织水肿甚至脑疝死亡等严重并发症。

临床案例指出如果术中结合神经内镜技术能够显著提高手术效果,避免因盲区而致肿瘤残留,及减少因术中牵拉而致的手术并发症。神经内镜能够抵近观察且转换多角度,在不改头皮切口及骨瓣大小的情况下,增加手术的暴露范围,给术者更全面的术野,进而在操作时减少对脑组织及周围神经血管牵拉。数据表明,神经内镜辅助显微镜切除胆脂瘤,具有术中出血更少、手术切口更小、术后面神经功能状态相对较好及术后住院天数更短的优点。

以下为两例典型桥小脑角区胆酯瘤病例。内镜下查缺补漏,视野空间广,不留盲区。甚至可以看到对侧的动眼神经。游走在桥小脑角的颅神经之间,颇有点“盗梦空间”的感觉。

Case 1.

女性,32岁,因“左侧面颊及左口角反复疼痛1年,加重3周”入院。

术前MR:

术前影像.jpg

术中内镜下影像:

aaa.jpg

bbb.jpg

ccc.jpg

后3个月复查MR提示肿瘤全切:

术后3个月复查MR.jpg

Case 2

女性,30岁,因“左侧面部疼痛4个月,加重1周”入院。

术前MR影像:

aa.jpg

术中内镜下影像:

bb.jpg

cc.jpg

dd.jpg

ee.jpg

ff.jpg

术后3天复查MR提示肿瘤全切:

24-09-30术后eT1W.JPG

--------------------------------

陈镇洲 主任医师、科室副主任、医学博士、留美医学博士后、硕士研究生导师

专业特长:

大静脉窦旁脑膜瘤的切除及窦保护、重建;经鼻蝶垂体瘤微创治疗;胶质瘤、室管膜瘤等的精准切除;听神经瘤的切除及面听神经保护;复杂脑积水的综合治疗;重型颅脑损伤、脑出血的综合救治;干细胞移植治疗脑中风的临床研究。

专家门诊:星期一下午


陈镇洲
陈镇洲 主任医师
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 神经外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