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子午流注
当医生的,经常会听到:
“这药到底怎么吃法?是饭前吃呢?还是饭后吃?”
实际上说明书上写的很清楚。

吃药时间关系到疗效
但是,为什么要这样吃?
这就牵涉到两个重要的问题,时间和疗效。
要说清这两个问题的子丑寅卯,就必须介绍子午流注,或时间生物学。
什么叫子午流注
子午流注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溯源于《 内经 》。
“ 子午 ” 是指时间而言,古时将一昼夜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当今天的两个小时,子时为夜半,午时为正午。
“子午” 是阴阳相对立的两个词,含有阴极生阳、阳极生阴的意义。就时间而言就是指子时、午时;就一年而言,子为冬至, 午为夏至;对气候而言,子时热,午时寒。

子午流注就是现代的时间生物学
“流注” 是指人体气血运行而言, 是把全身气血经络循行形容为就像水流流动的状态。
子午流注通过研究人体气血运行与时间周期规律来指导治疗,提倡“因时制宜” 的治疗原则,是世界医学中最早运用人体时间节律的医学, 其与现代时间生物学的“时辰给药” 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子午流注的理论
“时间是不受人控制的,我们只能别无选择地生活在时间的洪流中并受其控制,一切事物都在时间中发生不间断的运动变化。”
清代名医徐灵胎认为:“早暮不合其时……不惟无益,反能有害” 。说明子午流注学说与生物钟理论的一致性。
大量的临床观察和实验研究, 证明了人体的各种物质的代谢、分泌水平都有明显的生物时间特征。
现代时间生物学证明, 人体生命现象、生理活动都具有相对稳定的时间节律性, 包括季节、昼夜等节律。
比如人的血压,体温,脉搏,呼吸,肠道蠕动,精神状态等等。
又比如心脑血管疾病好发于夜间,包括生命的终结都是以夜间多见。
心脏病人凌晨4点用洋地黄的疗效比其它时间强40倍。
美国精神病学家利伯曾观察到,月圆时精神病人的游走和紊乱行为增加,法国阿利塔对多种疾病的发病时间分析发现,圆月对人体存在着危害性,特别对心理,神经系统及心脑功能的危害。
可见有些疾病与月亮也存在关系。

人是自然的产物,不能远离自然
子午流注学说强调人和自然都有时间的制约,认为人体气血随时间不同而出现周期性盛衰开阖。
中医早就指出择时用药的重要性。
根据各个药物的药性特点, 人体生理活动的昼夜节律, 综合考虑选择最佳给药时间, 才能更好地发挥药效。
阳药用于阳长之时, 阴药用于阴长之时, 升药用于升时, 降药用于降时。
例如, 用滋阴药治失眠不寐, 入夜一次服用效果佳, 而如一般药物分早晚两次服, 不但夜里睡不好, 白天精神也不好。 服用解表药时如病情许可, 可于中午以前阳分时间给予, 顺应阳气浮升, 有助药力驱邪除病。 而泻下药则遵“日晡人气收降”之论入夜睡前服用。药物的药性特点与人生理活动的昼夜节律相同步, 就能获得药半功倍的效果。
子午流注的应用
1. 需要与食物相互作用:有些药物,如降糖药(格列喹酮片、格列美脲等),其起效时间和血糖峰值时间与饮食密切相关。饭前服用这些药物,可以使药物的起效时间与血糖升高时间相匹配,从而达到更好的降血糖效果。
还有一些药物,如抑制胃酸分泌的药物(奥美拉唑、雷尼替丁等)或保护胃黏膜的药物(胶体果胶铋等),饭前服用可以使其在胃内形成保护膜或更早地发挥作用,从而保护胃黏膜免受食物刺激或损伤。
2. 与进食时间相关的药物:某些抗生素(如阿莫西林、阿奇霉素等),空腹服用能減少食物对其吸收的影响,使药物更快地进入血液循环,达到有效的血药浓度,从而更好地杀灭病菌。
降压药(如硝苯地平片)的服用时间也可能与进食时间有关,具体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医生的建议来确定。
3.胃肠道刺激性:有些药物对胃肠道有刺激性,饭后服用可以减轻这种刺激,避免或减少恶心、呕吐、腹痛等不适症状的发生。例如,非甾体类抗炎药饭后服用能降低其对胃肠道黏膜的损伤风险。
抗炎药物(如克林霉素等)也建议在进餐后半小时左右再服用,以减少对胃肠道的刺激。
4.肠溶片:如阿司匹林肠溶片,其表面有一层肠溶包衣,保护药物不在胃液中溶解,而在碱性环境中才会崩解吸收。由于餐后胃内酸碱度可能会受到一定改变,从而影响肠溶片的崩解吸收,故建议餐前食用。
5.肛肠疾病术后,睡前中药坐浴可预防或减轻夜间肛门抽搐性疼痛。
6.其他:有些药物可能有特别的服用要求,如需要与特定食物同服或在特定时间服用。

“人定胜天”只是说法,“天人相应”才是正道
《内经》 提出“因时而致病” “择时而治病” “用时而养生” “望时而预观” 的人体生命节律治疗观, 构建“望时预测” “择时针灸” “因时用药” “顺时养生” 的人体生命节律防治法,说明人体的病理过程呈现出“时间节律性” ,因此治病时强调“因时制宜” 。
子午流注学说因体现“天人相应” 的整体观,成为了具有中医特色的时间医学。
本文是林国强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