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余建忠 三甲
余建忠 副主任医师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 神经外科

脑海绵状血管瘤:症状、风险与治疗选择

318人已读


画笔标记 (1).jpeg

海绵状血管瘤" data-filename="AI消除 (5).png" data-width="1600" data-height="900" data-unwell="0" data-server-rendered="true" class="image-container holder read-only">
AI消除 (5).png

脑海绵状血管瘤


脑海绵状血管瘤(Cerebral Cavernous Malformations, CCMs)是一种脑内血管异常,通常由薄壁的毛细血管异常扩展、缠结形成海绵状结构而构成。这些血管结构由于壁薄,极易发生血液渗漏,引发出血。海绵状血管瘤可以是单一的,也可以多发,且在某些情况下具有遗传性。

临床表现

脑海绵状血管瘤的症状因人而异,从无症状到严重的神经功能障碍,具体表现取决于病灶的大小、位置及是否发生出血。主要临床表现包括:

  • 无症状:很多患者可能没有任何症状,仅在其他检查中偶然发现。
  • 癫痫发作:癫痫是海绵状血管瘤最常见的症状,特别是当病灶位于脑皮质附近时。
  • 头痛:头痛可能是直接受瘤体影响或继发于出血。
  • 神经功能障碍:包括肢体无力、感觉异常、视力下降或言语障碍等,通常与病灶位置相关。
  • 出血:脑海绵状血管瘤有导致脑内出血的风险,出血严重程度可能从轻微到危及生命不等。
  • 手术指征

    手术治疗适用于以下情况:

  1. 反复出血:如果海绵状血管瘤已多次出血,且再出血风险高,尤其是已导致严重症状或功能障碍时,手术可能是必要的。
  2. 药物无法控制的癫痫发作:若药物治疗未能有效控制由海绵状血管瘤引发的癫痫发作,可考虑手术切除病灶。
  3. 重要部位的神经功能障碍:若病灶位于导致重要神经功能损害的区域或存在较高的损害风险时,手术切除可能有益。
  4. 大型病灶或压迫周围组织:即使没有出血,较大的海绵状血管瘤可能对周围脑组织产生压迫而引发症状,此时手术也是一种选择。
  5. 手术方式

    脑海绵状血管瘤的手术一般采取神经外科微创手术,力求在切除病灶的同时保护周围正常脑组织。主要的手术方式包括:

  • 显微外科切除:通过显微外科技术精确定位和切除病灶,这是最常见的手术方法。
  • 立体定向放射外科:对于较小且深部的病灶,有时可采用立体定向放射治疗,不过此方法通常用于其他类型脑血管畸形的治疗。

是否手术及手术方式的选择,需综合考虑病灶的特征(如大小、位置、多发性)、患者的症状及手术风险。专业的神经外科医生将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提供最佳治疗方案,以保障疗效和安全性。

新建 Microsoft PowerPoint 演示文稿.jpg

f8bd83a75d469863fc1cb940de60728.jpg


余建忠
余建忠 副主任医师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 神经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