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发谁都撞、谁都捅,无差别杀人的背后动机是什么?
2024年11月11日19时48分许,广东省珠海市香洲区体育中心被一场突如其来的恶性事件笼罩,一场由个人极端情绪引发的悲剧在这里上演,震惊了全国。嫌疑人樊某(男, 62岁,离异),因对离婚后财产分割结果的不满,驾驶小汽车在体育中心内疯狂撞倒多名行人后逃逸,导致35人经抢救无效死亡,43人受伤住院,这一数字背后是无数家庭的破碎和无尽的悲痛。犯罪嫌疑人被当场抓获。

无独有偶。时隔四天2024年11月16日18时30分许,位于江苏省宜兴市的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发生一起持刀伤人案件,共造成8人死亡、17人受伤,犯罪嫌疑人被当场抓获。经初步调查,犯罪嫌疑人徐某金(男,21岁,该学院2024届毕业生)因考试不合格未拿到毕业证书以及对实习报酬不满遂回校发泄行凶,徐某金对其犯罪行为供认不讳。

医护人员们竭尽全力挽救每一个生命,但悲剧已经发生,有些生命再也无法挽回。
珠海事件余波未平,无锡事件再度引发舆论对于“个体报复社会事件”的热议。犯罪嫌疑人樊某,因对离婚后财产分割结果的不满。犯罪嫌疑人徐某金,一个因考试不合格未能拿到毕业证书,对实习报酬心怀不满的年轻人,都选择了最极端的方式来发泄心中的怨愤。这样的犯罪动机,既令人难以置信,又让人深感痛心。
血泊中的体育中心和校园,成为了人间地狱的缩影。究竟是什么原因才会让樊某和徐某金丧失理智、铤而走险的?外界好奇,类似事件行凶者的动因,以及“为何受害的总是无辜者?”两起案件都是无差别杀人,这意味着:杀人不是目的,杀不杀、杀谁也不是,犯罪嫌疑人真正意图是刻意制造一起足以轰动社会的恶性事件以“暴露问题,惊醒众人”。这是恐怖活动!
两位犯罪嫌疑人的行为表明他们可能存在反社会人格障碍。反社会型人格障碍(antisocial personality disorder, ASPD)是以不遵守社会规范和漠视或侵犯他人权利为特征的认知情感行为模式,该模式也被称为心理病态、精神病态、社会病态、悖德性人格或逆社会型人格障碍。流行病学资料显示,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患病率为1%~4%,发病率男性是女性的3~5倍。常始于儿童或青少年早期并持续到成年。有研究发现,18~30岁的患病率为2.3%(徐某金21岁),而65岁时患病率低于0.05%(樊某62岁)。两位犯罪嫌人的主要特征包括:冲动控制能力差,对挫折缺乏承受力,并且明显不关心自己行为可能带来的后果。建立积极人际关系的能力受损,侵犯他人基本权利和违反主要社会规范及价值观的行为倾向,以及为满足私欲不择手段。
根据司法部:《精神障碍者刑事责任能力评定指南》(2016版)SF/Z JD0104002—2016
5.2 特殊精神障碍者的刑事责任能力。5.2.1反社会人格障碍者评定为完全刑事责任能力。
两场悲剧,如同两面镜子,映照出了我们社会在教育、心理健康、安全管理等方面的诸多不足。
两位犯罪嫌疑人会构成什么罪?是故意杀人罪吗?不一定!从警方通报的基本案情来看,犯罪嫌疑人的行为的确符合故意伤害或故意杀人的构成要件。然而,犯罪嫌疑人的犯罪行为似乎并不指向特定对象,具有随意性,这就有了危害公共安全犯罪的特征。依照《刑法》之规定,无论犯罪嫌疑人构成何种罪名,是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犯罪?还是危害公共安全犯罪?其最高刑罚都是死刑!
每个人在人生的旅途中都会遭遇挫折与挑战,但面对困境,我们应当学会调整心态,积极寻求解决之道,而非将愤怒与不满转嫁于无辜之人。
此外,我们还需注意到,两场悲剧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社会大背景息息相关。在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竞争压力、就业压力、心理压力等多重压力交织在一起,使得一些人难以承受。因此,我们需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冤各有头,债各有主”,在处理问题时,我们应找到问题的根源,理性解决,而不是将情绪发泄到无辜者身上。
心理健康教育同样不容忽视。社会各界也应关注那些处于困境中的人,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与支持。关注他们的情绪变化,及时发现并解决心理问题,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心理疏导与帮助。同时,我们也应加强对社会矛盾的化解与调解,避免矛盾的激化与升级,通过心理咨询、就业培训等方式,帮助他们走出困境,重拾生活的信心与希望,共同营造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对此现象,相关研究理论认为,“失衡的社会结构、强制性的制度安排使部分社会弱势群体被排除于主流群体之外,在长期无法合法获得社会资源的情况下,弱势群体被持续边缘化,进而诱发泄愤心理实施大规模无差别杀人犯罪。”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是潜在的反社会行为者,每一个人更有可能成为反社会行为的受害者。从这个意义上说,善待身边每一个人,给予所有社会成员稳定的预期,关乎你我切身利益。
我们还应加强对公民的法治教育与道德教育。让他们明白,任何形式的暴力与犯罪行为都是不可容忍的。我们要教育他们尊重生命、珍惜生命,用合法、合理的方式去解决问题,而非采取极端的手段去伤害无辜。
校园案件还有一个更让我们担心的问题,一个和自己年龄相仿的犯罪分子,就拿着一把刀,竟然没有学生奋力反抗,大家遇到危险只会纷纷躲避。何以至此呢?面对邪恶,孩子们的反抗精神呢?就一个坏人持刀行凶杀杀死杀伤这么多人,如果要是训练有素的外敌入侵呢?
在这两场悲剧中,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光辉与黑暗。有人选择逃避,有人选择面对;有人选择沉沦,有人选择奋起制止。但无论如何,我们都不能忽视这场悲剧所带来的深刻教训。然而,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悲痛与惋惜之中。两场悲剧再次提醒我们,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公众的法律意识和道德观念,是构建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一环。我们必须从这场悲剧中汲取教训,采取行动,避免类似的悲剧再次发生。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是师建国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