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疸是指血清中胆红素浓度升高,导致巩膜(眼白)、皮肤、黏膜、尿液等发黄的现象。
正常人体血清胆红素浓度应低于 17.1 μmol/L,当胆红素浓度在 17.1 ~ 34.2 μmol/L 时,肉眼不易察觉,称为隐性黄疸,而胆红素浓度高于 34.2 μmol/L 时,会出现比较明显的黄疸表现,称为显性黄疸。
黄疸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而是多种疾病的共同表现。
黄疸是指血清中胆红素浓度升高,导致巩膜(眼白)、皮肤、黏膜、尿液等发黄的现象。
正常人体血清胆红素浓度应低于 17.1 μmol/L,当胆红素浓度在 17.1 ~ 34.2 μmol/L 时,肉眼不易察觉,称为隐性黄疸,而胆红素浓度高于 34.2 μmol/L 时,会出现比较明显的黄疸表现,称为显性黄疸。
黄疸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而是多种疾病的共同表现。
本病是由于胆红素代谢障碍引起的,根据发病原因可以将黄疸分为以下几个类别:
黄疸的发生可与以下因素相关:
本病的典型症状为巩膜(眼白)、皮肤、黏膜、尿液等黄染,不同类型疾病出现黄疸时可能存在不同的伴随症状。
皮肤、巩膜黄染
除了上述表现,本病因原发疾病的不同具有不同的伴随症状:
发热:多见于急性胆管炎、肝脓肿、败血症等。
腹痛
右上腹剧烈疼痛:右上腹剧烈疼痛、寒战高热和黄疸为夏科氏三联征,是急性化脓性胆管炎的典型症状。
上腹剧烈疼痛:多见于胆道结石、肝脓肿、胆道蛔虫病等。
持续性右上腹钝痛或胀痛:多见于病毒性肝炎、肝脓肿、原发性肝癌等。
肝大
轻、中度肿大,质软且表面光滑,多见于病毒性肝炎、急性胆道感染等。
明显肿大,质硬且表面凹凸不平,多见于恶性肝肿瘤。
不明显肿大,但质硬、表面有结节,多见于肝硬化。
胆红素脑病:如患者黄疸类型为新生儿溶血性黄疸,需高度警惕胆红素脑病发生,应及时送医防止因胆红素脑病而造成严重后遗症。
本病可以通过下列方法进行预防:
由于黄疸可因多种疾病引起,故检查的目的为明确引起黄疸的根本病因并指导治疗,具体检查方法如下:
不同类型的黄疸会有不同的临床治疗方案,因此找出黄疸的病因是进行治疗的基础,需积极治疗原发疾病,防止疾病发展产生严重后果。
若患者黄疸病因为以下几种类型,需积极治疗,立即前往就近医院就医:
不同疾病原因引起的黄疸,预后情况主要根据病因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