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小球肾炎是一组以肾小球损害为主的炎症性疾病,属于常见的肾脏疾病,包括急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小球肾炎和急进性肾小球肾炎。
主要症状有蛋白尿、血尿、水肿、高血压和肾功能损害。
肾小球肾炎是一组以肾小球损害为主的炎症性疾病,属于常见的肾脏疾病,包括急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小球肾炎和急进性肾小球肾炎。
主要症状有蛋白尿、血尿、水肿、高血压和肾功能损害。
根据分型不同,肾小球肾炎的致病原因不相同。
急性肾小球肾炎
多在感染后发生,如上呼吸道感染、皮肤感染、猩红热等感染性疾病。
急进性肾小球肾炎
病因复杂,部分继发于全身性或原发性肾炎,或者与药物因素有关。根据具体分型不同,可有如下具体内容:
原发性急进性肾小球肾炎:病因多不明,但多数患者曾发生过上呼吸道感染。
继发性急进性肾小球肾炎:多继发于过敏性紫癜、系统性红斑狼疮、肺出血-肾炎综合征等。
其他原发性肾炎基础上的急进性肾小球肾炎:在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基础上形成的肾炎,如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膜性肾炎、IgA 肾病等。
慢性肾小球肾炎
慢性肾小球肾炎多由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发展来,少数由急性肾小球肾炎发展而来。部分因素会诱发或加重疾病。
感染:例如鼻炎、上呼吸道感染、肺炎等。
使用肾毒性药物:如庆大霉素、卡那霉素、链霉素等。
某些基础疾病可导致肾脏损伤,增加发生肾小球肾炎的风险:
疾病早期往往症状不明显,多是诊治其他疾病或例行尿检时发现。随着疾病进展,可出现血尿、蛋白尿、水肿、高血压等表现。
除了上述表现,本病还可能会出现下列症状:
本病的常见并发症有:
大多数肾小球肾炎病因尚不明确,因此无法通过单一途径进行有效预防。通过对基础疾病的临床管理,可减少发病风险:
本病主要通过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和穿刺活检进行诊断和评估。
实验室检查
尿液检查:评估有无血尿、蛋白尿等情况。
血液检查:评估有无贫血、感染等情况。
影像学检查
B超:检查肾脏的大小等情况,以便发现病因。
CT检查:肺部有损伤的急进性肾小球肾炎,可通过CT检查发现,并判断病变的程度和性质。
X线检查:了解肺部有无感染。慢性肾小球肾炎腹部X线检查,可见肾脏缩小,表面不光滑。
肾穿刺活检
有利于本病确诊,可估计病变程度、病程阶段、治疗有效性,有助于制订治疗方案和估计预后。
治疗方案取决于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和病因。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
轻度患者:暂时无需药物治疗,从改善生活方式着手,缓解症状。具体包括:
饮食限盐
限制食物中蛋白及磷的摄入
控制总体液体摄入量
戒烟、戒酒,避免肾毒性药物
控制饮食期间定期检查
病情较为严重者:药物、透析或肾移植治疗。
存在基础疾病者:制定针对性的用药方案,解决根本病因。具体包括:
心血管疾病:服用处方药降血压、降血脂、降尿酸。
病原体感染:给予相应抗生素或抗病毒药物清除感染。
自身免疫性疾病:激素类药物或其他免疫抑制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