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腹泻是指由于多种原因引起的小儿大便性状有改变,呈稀便、水样便、粘液便或脓血便,伴或不伴大便次数增多。
本病好发于 6 个月至 2 岁的婴幼儿。
主要症状有大便次数增多、大便量增加,性状较平时更加稀薄等,可能伴有恶心呕吐、腹痛腹胀、食欲不振等相关症状。
小儿腹泻是指由于多种原因引起的小儿大便性状有改变,呈稀便、水样便、粘液便或脓血便,伴或不伴大便次数增多。
本病好发于 6 个月至 2 岁的婴幼儿。
主要症状有大便次数增多、大便量增加,性状较平时更加稀薄等,可能伴有恶心呕吐、腹痛腹胀、食欲不振等相关症状。
本病是由于多种原因引起的,其发生主要与下列因素有关:
饮食因素
喂养不当:喂养不定时、饮食量不当、突然改变食物品种、过早喂给大量淀粉类或脂肪类食品、果汁调料等,均可引起腹泻。母乳喂养过早添加辅食也可引起腹泻。
过敏性腹泻:如食物过敏相关性肠病、小肠结肠炎、直肠结肠炎等。
乳糖不耐受:即乳糖酶分泌不足导致代谢和分解乳糖的能力不够,在吃了富含乳糖(如母乳)的食品后,肠道对乳糖的消化吸收不良从而引发腹泻。
感染因素
病原体感染:可通过饮用未经处理的水、未经高温消毒的奶制品或不勤洗手而进行传播,通常几天内就能缓解。
常见的病原体如下:
病毒:临床最多见。常见的有轮状病毒、诺如病毒等。
细菌:临床也很常见,但次于病毒。常见的有大肠埃希菌、空肠弯曲菌、耶尔森菌、沙门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
其他:真菌(如白念珠菌)和寄生虫(如鞭毛虫)感染也可引起小儿腹泻。
肠道外感染:如患中耳炎、上呼吸道感染、肺炎、泌尿系感染、皮肤感染或急性传染病,膀胱炎、阑尾周围脓肿等引发腹泻。
使用抗生素引起的腹泻:
肠道外感染时长期大量使用广谱抗生素可引起肠道菌群紊乱,肠道正常菌群减少,耐药性金黄色葡萄球菌、白念珠菌等可大量繁殖,引起药物难以控制的肠炎,出现腹泻症状。
其他因素
气候突然变化、腹部受凉,肠蠕动增加,可能引发腹泻。
天气过热,消化液分泌减少或饮奶过多等也可能诱发消化功能紊乱导致腹泻。
患儿主要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变稀薄等性状改变。症状轻时可伴呕吐,重时可伴有脱水、烦躁甚至昏迷、休克等。根据病程长短分为急性腹泻(病程小于 2 周)、迁延性腹泻(病程为 2 周 ~ 2 个月)和慢性腹泻(病程大于 2 个月)三种类型。
便质稀薄和(或)便次增多:稀水便、糊状便、黏液脓血便等。
轻型:大便次数多,但每次大便量不多,稀薄或带水,呈黄色或黄绿色,有酸味,常见白色或黄白色奶瓣和泡沫。
重型:腹泻频繁,大便每日十余次到数十次,多为黄色水花样或蛋花样便,含有少量黏液,少数患儿也可有少量血便。
除了上述表现,本病还可能会出现下列症状:
本病的发病与感染、饮食、气候等多种因素有关,可以通过下列方法进行预防:
本病主要依靠病史问诊、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等进行诊断,具体检查方法如下:
本病的治疗以调整饮食、预防和治疗脱水、合理用药、加强护理、预防并发症为主。急性腹泻注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迁延性及慢性腹泻应注意肠道菌群失调及饮食疗法。不建议自行使用抗生素及止泻药。治疗方法包括一般治疗和药物治疗。
适当调整饮食
补液治疗
口服补液法:最好应用口服补液盐进行补液,白开水因为不含电解质,所以不适合单独用来补液。从患儿腹泻开始,在每次稀便后补充一定量的液体以预防脱水,可口服补液盐加上其他清洁用水,具体补液量如下:
6 个月者:50 ml
6 个月 ~2 岁者:100 ml
2~10 岁者:150 ml
10 岁以上的患者:150 ml 或者更多,直至腹泻停止。
静脉补液法:适用严重腹泻,伴中重度脱水的患儿,静脉补液法补液速度较快。
抗感染治疗:
当出现腹泻时,不要先用抗生素。即使怀疑为细菌性腹泻,也不首先推荐使用抗生素,因为大多数病原菌所致的急性腹泻均具有自限性;
对于粘液脓血便患儿、疑似霍乱合并严重脱水、免疫缺陷病、早产儿以及有慢性潜在疾病的儿童推荐应用抗生素治疗。
益生菌治疗:有助于恢复肠道的生态平衡,控制腹泻。常用的有双歧杆菌、粪链球菌、嗜酸乳杆菌、芽孢蜡样菌制剂。
粘膜保护剂:能吸附病原体和毒素,维持肠细胞吸收分泌功能,增强屏障功能,阻止病原微生物的攻击,常见的有蒙脱石散。
抗分泌治疗:可通过加强内源性脑啡肽抑制肠道水、电解质的分泌,治疗分泌性腹泻。
补锌治疗:慢性腹泻的小儿,身体虚弱胃口不好,加上摄入体内的营养大量流失,可能会出现缺锌的情况。血锌水平降低会阻碍肠黏膜再生,导致腹泻加重,使腹泻和缺锌之间形成恶性循环,适当补锌有助于小儿病情恢复。
本病预后较好,经及时治疗后大部分可以痊愈。
但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引起脱水、休克等严重并发症甚至导致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