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内容
-
什么是心身疾病?心身疾病怎么治疗?
心身疾病是心身医学研究的核心内容,它是指以躯体症状为主,心理、社会因素与个性特征在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心理治疗或心身综合治疗效果较满意的一类疾病。它其实包括了失眠症、抑郁症、焦虑症、躯体症状障碍、慢性疲劳综合征、亚健康状态等。 心身疾病的重点在于怎么去“明心调身”,“明心”是第一位,中医讲究“心主神明”,只有心的问题清楚明晰,我们心里的能量才会自由顺畅流动,处理问题才会“有的放矢”,前进的方向才不会错。 “明心”首先要觉察,觉察到既往的不合理认知和惯性行为模式,觉察到症状背后的隐藏的语言,觉察到内心真实的感受。在这里我举一个例子,临床上有一部分中老年的患者,因为某种原因(离异、分居、空巢等)空间独居或情感独居,出现了失眠的症状,其实是跟他自己一个人相处,内心的孤独感是有关系的,当夜晚来临,离开了白天的喧闹,独自一人在家中,孤独的感觉悄悄的由内到外的流露出来,在现实层面就会表现出失眠。这一类失眠的患者你会发现刚开始用药效果挺好的,但是过一段时间效果又转差了,给他调整治疗方案还是不行,用了安眠药又出现对安眠药的担忧恐惧,或者病情稳定了又开始出现头晕心慌等其他躯体不适。如果作为医生不明白症状背后的语言,那这个患者其实治疗效果是不好的,我们就要协助患者去“明心”,去看到失眠症状背后的孤独感。 在这其中“止”是关键,往往我们很多时候会受我们各种想法、躯体不舒服、情绪给控制,远离了我们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当我们觉察到的话,这时候就要有一个“止”,回到自己的内心。 “明心”的第一步是觉察,第二步是顺其自然,为所当为。顺其自然是指接受我现在的状况、情绪、症状和想法等,不要想着去克服、控制或者是对自我的攻击和自责,因为你所做的之前其实可能都已经做过,现在我们要做的是换一种思维或者行为模式,看到另外一种选择。顺其自然,就是不评判的如实接受它本来的面目。为所当为,就是回到当下的感受和所要做的事情。 在这其中,“信”是关键,相信我们不断开展新的尝试会带来一些变化,相信自己有能力变的更加成长,我们各种负性的想法、身体不舒服的感受和情绪就好比潮水一样,只要我们坚守住本心,会逐渐的消退。 调身的方法包括中药、西药、针灸、刮痧、静坐等。在之后会跟大家一一涉及,这里先不具体论述。
曾亮医生的科普号2021年05月18日 2263 1 15 -
关于心身疾病,您所了解的有哪些?
随着生产水平的提高,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健康越来越重视,但是真正的健康并不只是身体上没有疾病就是健康,而是要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都同时处于良好状态。 人类疾病可以分为心理疾病和躯体疾病,而心身医学的核心问题是心身相关,比如应激因素、情绪、性格与某些躯体疾病密切相关。心身医学的发展已有半个多世纪,在心理学和临床医学等多个领域研究者的共同努力下不断的完善和发展,心身医学的理论和方法目前已被广泛的应用于疾病的预防、诊断 心身疾病 又称心理、生理障碍,是一组躯体疾病,但在其发生、发展、转归和防治方面与心理因素密切相关。心身疾病是根据心身医学的理论界定的一类疾病,这类疾病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关,是心身医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临床常见的心身疾病如下: 一、循环系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原发性高血压、心脏神经症; 二、消化系统:消化性溃疡、功能性消化不良、肠易激综合征等; 三、呼吸系统:支气管哮喘、过度换气综合征(癔症); 四、内分泌系统: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糖尿病、肥胖症; 五、生殖泌尿系统:原发性痛经、经前期紧张综合征、围绝经期精神障碍、产后抑郁症等; 六、神经系统心身疾病:偏头痛、脑血管疾病、脑卒中后抑郁障碍; 七、儿科心身疾病:神经性厌食、贪食、神经性呕吐、夜间遗尿症、夜惊; 八、耳鼻咽喉及口腔科心身疾病:咽腔异物感、失声、耳鸣; 九、皮肤科常见心身疾病:神经性皮炎、全身瘙痒症、斑秃; 十、外科领域的心身医学问题:手术病人的心理问题、透析病人的心理问题、器官移植病人的心理问题、美容整形外科的心理问题等等;这本书的思想是崇尚简朴生活,热爱大自然的风光,内容丰厚,意义深远,语言生动,意境深邃,就像是个智慧的老人,闪现哲理灵光,又有高山流水那样的境界。 心身疾病既是一类疾病的独立分支,又和内科疾病、精神科疾病有部分的交叉和重叠。上述心身疾病的分类中所涉及的疾病,例如高血压、冠心病都是内科常见病;而心脏神经症,其实就是精神科提到的焦虑症,焦虑症本身包括精神焦虑、躯体焦虑以及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焦虑症患者所表现的躯体不适症状,最常出现的是心血管系统和消化系统功能障碍;当然,经过常规检查,并不存在心脏的器质性病变。其他还有前面提到的抑郁症(包括产后抑郁、卒中后抑郁在内)、躯体形式障碍(包括疑病症)、癔症(可以出现过度换气综合征)、心理因素相关生理障碍(包括神经性厌食、贪食、呕吐)等。这些都是与心身医学密切相关的精神障碍。 心身疾病在疾病的发生、发展以及转归过程中都与心理社会因素的影响有关。良好的心理因素可以促进疾病的康复,达到药物治疗所达不到的效果,反之不良的心理社会因素则会大大削弱对躯体疾病的治疗效果,甚至可以加重躯体疾病,而躯体疾病的加重又会反过来影响患者的心理,引起焦虑、忧郁、悲观、恐惧等一系列的心理反应。这种心理与身体相互作用是目前心身疾病久治难愈的主要原因。因此对心身疾病的认识除了在治疗时注意心身相关的双重治疗外,必须进行有效的心理护理。 心身疾病的诊断与一般临床诊断的内容不同,除了应作出躯体疾病诊断之外,还要对病人的心理方面作出诊断,有时还要作出关于躯体和心理相互关系的诊断。由于心身疾病的诊断需要兼顾两个方面,所以作为最终的综合诊断形式,有以下两种:其一是作出躯体和心理两方面的诊断,如高血压和焦虑状态;其二是把躯体和心理合并起来诊断,如神经性厌食,心因性痉挛性斜颈等。 心身疾病的治疗也不能单从内科、外科或其他某一临床科室着眼,应从心身整体观念出发,并用躯体和心理方面的治疗,或者把两者结合起来进行综合治疗。心身疾病可由心理因素产生躯体症状,同时也可以因躯体症状加剧心理障碍,因此心身疾病的治疗在关注躯体治疗的同时,给予心理方面的治疗也是心身疾病治疗中不可忽视的环节。 心身疾病的心理社会方面的预防工作应是多层次、多方面的。心身疾病的个体预防包括: 1.培养健全的人格,人格健全体现情绪相对稳定,行为模式具有建设性、可预测性; 2.健康的体魄,需要科学、持续的锻炼才能形成,而各种锻炼对于良好自我意识的培养、改善睡眠质量、缓解心理压力十分有益; 3.既要有一定的自我约束能力,又要适度的自我满足。达到自我与内心、与环境和谐共处; 4.良好的家庭氛围,可依赖的社会支持系统。当你遇到挫折和应激时,良好的支持系统能够帮助你缓冲这些压力; 5.科学合理的应对方式,比如利他性的行为,合理化的解释。
张闪闪医生的科普号2021年02月02日 1971 0 0 -
从安倍首相因病辞职谈心身疾病
01前段时间,日本首相安倍因健康原因宣布辞职。据报道,安倍首相8月上旬的检查中确认溃疡性大肠炎再次发作。此病属于炎性肠炎(IBD)的一种。大肠炎,指盲肠、结肠、直肠的炎症。主要的是溃疡性结肠炎,根据病变程度、累及部位及范围不同,溃疡性结肠炎分别表现为:血便及黏液样便;大便频繁,每天可多达80次,带血黏膜等不同成分;下腹胀痛,广泛的腹部压痛;食欲缺乏、恶心呕吐、体重减轻及虚弱;发热和对特殊食物的不耐受(牛奶、鸡蛋)。溃疡性结肠炎属于一种典型的心身疾病。心身疾病是一组发生发展与心理社会因素密切相关,但以躯体症状表现为主的疾病。02心身疾病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心理。就溃疡性结肠炎而言,长期观察表明,在该病的发生之前已经存在着较大的情感压力,通常与真实的,幻想中的或可能发生的与他人之间的亲密关系破坏有关。其他诱发因素有外在或内在压力所导致的生活条件的改变,与患者不愿成长、独立有关。在考察诱发因素时就发现有客体关系的破坏,对环境被动的依赖及期待,并依附于某个重要客体使得个体很难以成熟的形式处理社会环境中复杂的问题。通常,患者不能形成稳定的内化性客体表象,以至于患者避免独立行动和担负责任。攻击性一般被掩盖和压抑下去,患者表现出对社会制度良好的遵从。显然,患者存在着自我价值的问题,但通过无所不能、理想化和认同以及共生性关系的方式,患者得以妥协。同样的,胃溃疡的发病也是如此。我在“禅疗四部曲”之《唤醒自愈力:用禅的智慧疗愈身心》这本书中曾经写道:著名的“胃瘘”实验有力地证明了情绪对胃肠道功能的影响。早期的心身医学研究专家沃尔夫选择了一名胃瘘病人作观察对象。当病人情绪低落、抑郁时,通过胃瘘管可看到胃蠕动消失,胃粘膜因血管收缩而变得苍白、胃液分泌减少,胃酸浓度降低;病人处于焦虑或愤怒状态时,胃蠕动加剧,胃粘膜充血变红,胃液分泌增加,胃酸含量升高,有时甚至可看到胃粘膜受到胃液的侵蚀。这个实验让我们明白了为什么忧愁的时候不思饮食,为什么有人越生气进食量越大。这是由于愤怒时胃的上述变化使胃对食物的消化能力过度加强,从而引起饥饿感,而且,大量进食会缓解紧张状态,减轻高酸度的胃液对胃粘膜的侵蚀。动物实验也证实了情绪对胃肠道功能的影响,用同窝的两组大鼠进行实验。在每只鼠的尾巴上系上电极,在给电前发出信号,使一组大鼠能主动控制而不受电击,另一组则不能主动控制而常面临遭受电击的威胁,后者因焦虑、恐惧、紧张不安的情绪影响,几乎都产生了胃溃疡。03因此,要解决诸如溃疡性结肠炎、胃溃疡、偏头痛等心身疾病的有效治疗问题,必然要改变临床疾病诊疗的单一生物医学模式,而要引入心理医学和社会医学模式,把心理治疗与药物治疗结合起来,形成临床医疗、心理治疗合作的诊疗新模式。而当下,医学界过度重视药物治疗,对心身疾病心理治疗的重视程度严重不足。我在《唤醒自愈力:用禅的智慧疗愈身心》这本书中曾经引用过一个案例:19岁的大学生乔丹·鲁宾来自佛罗里达,病痛折磨了他很长时间。他的症状是1994年夏天的一个午后突然出现的,首先他感到体乏,并伴有腹部绞痛、恶心和腹泻,一个礼拜内他的体重就轻掉了20磅;每天晚上他都会发烧到40摄氏度,而且隔一两个小时就得跑一趟厕所,最后造成了严重的失眠;几个月之后,他极度消瘦,形如集中营犯人。经过医生诊断,他患上了克罗恩病,一种“无法治愈”的肠道退化性疾病。此后的两年,他的健康状况不断恶化,最后竟坐上了轮椅。他咨询过来自7个国家的70多位健康专家,试过了所有能想到的方法,但总是找不到治愈的方法。乔丹总结道:“一些被证实有效的营养品,其实根本就没有科学依据,我想要活命,就得继续吃这些药,可是这些药的副作用几乎和我的病痛差不多。”04怎么办呢?我们在长期从事的“禅疗”过程中发现,绝大部分心理障碍、心身疾病、慢性躯体疾病的根源在于生活模式上,如果不能把治疗的方向回归到“生活问题”上进行解决,那么,即使新药发明再多、医保福利进一步提高,我们也是难以解决“看病难”、“看病贵”、“因病致贫”的问题。下面举我写在《做自己的旁观者:用禅的智慧疗愈生命》这本书中的案例来说明一下:该来访者系55岁的男性,因反复关节疼痛四处求治,后在上海某大型医学院的附属医院诊断为类风湿性关节炎,经过激素、免疫抑制剂、止痛药等治疗有效,但症状反复。有一次无意中在网上看到类风湿性关节炎属心身疾病,就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来做心理治疗。经过了解,该来访者的疾病起因于8年前,独生女儿找了个对象,对方不愿做“上门女婿”,但当时同意让他们的孩子跟母亲的姓。1年后女儿在另一城市结婚,并育有一个儿子,但女婿迟迟不给儿子取名字。期间两方闹过许多别扭,女儿也因此差点与丈夫离婚。来访者此时开始出现全身关节疼痛,全家人也开始陪其走上四处求医之路……开始时尝试认知行为治疗,但收效有限。后予以小剂量的阿密替林治疗,收效亦差。此后就中断心理治疗,他带着痛苦生活着。半年前一次偶遇,他带着2岁的孩子在玩,谈起关节炎的情况,他说现在基本上没有症状了,“自己都不知道是如何好的”。问起旁边孩子的情况,他说是第二个外孙,跟自己的姓,言谈中露出满足的神情。现在大家不难理解“调心”在治病中的意义了吧!
包祖晓医生的科普号2020年12月29日 1142 0 0 -
引起心身疾病的常见心理因素都有哪些?
大家都知道我们的心理活动通常与某种情绪活动是联系在一起的,如愤怒、恐惧、焦虑、忧愁、悲伤、痛苦等情绪,是我们对周围环境的一种心理反应,但这些情绪强度过大或持续时间过久,就会使我们的心理活动失衡,导致神经系统功能失调,对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如果这些消极情绪经常反复出现,引起长期或过度的精神紧张,就会产生神经功能紊乱、内分泌失调、血压持续升高等病变,从而导致某些器官、系统的疾病,也就是心身疾病。 因此,我们了解引起心身疾病常见的心理因素很有必要,看看都有哪些?(1)有自卑的心理,这样的人人往往缺乏自信,如果对未来要求目标过高,又怀疑自己的能力,就会出现焦虑情绪;(2)人际关系不良,人际关系不好容易导致紧张、害怕、焦虑,往往导致自卑的心理;(3)对社会的激烈竞争与不正之风等的不平衡心理;(4)各种攀比,崇尚金钱物质,不能处理好收入、支出的矛盾心理;(5)家庭变故,父母离异、丧亲,自己失恋、婚前性行为等导致的悲观心理。 了解这些不良的心理因素,尽量避免或者克服,保持身心健康。
高晓奇医生的科普号2020年03月10日 3767 0 0 -
长期经历慢性疼痛,小心焦虑症
慢性疼痛是一种常见的,并且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症状。虽然它不如被称为“报警信号”的急性疼痛那么令人“痛不欲生”,但它的持久性与医生的束手无策,往往使患者的痛苦加重。一些患者的慢性疼痛可以找到躯体病因,但是许多找不到器质性原因的慢性疼痛,常常使医生感到无奈,患者感到绝望。门诊实例:全身多处不明原因的疼痛,严重时候痛到脸色苍白、大汗淋漓——20多岁的王先生被这无端的疼痛折磨得无法忍受,做了很多检查,花了很多钱,却找不出任何疾病。偶然吃了一些抗焦虑症的药物,却意外发现疼痛减轻了许多,经医生确诊之后才发现,引起剧烈疼痛的正是焦虑症。身体有反复无端疼痛的症状,很可能是患上了焦虑症。近半慢性疼痛患者有焦虑症状据了解,王先生剧痛难忍期间曾做过多次全身检查,都没有发现身体上有任何病变。其实王先生并不是特例,焦虑症是一种常见心理疾病,目前病因尚不明确,与遗传因素、个性特点、突发事件、应激因素、躯体疾病等均有关系。我国焦虑症的患病率在5%-7%,临床发现,患者中有30%-40%伴有身体疼痛症状,而身体并没有任何疾病,当焦虑症得到缓解,疼痛也自然会消失。很多人总觉得自己有病,但是事实上做了很多检查都没有找出疾病,其实它和内心焦虑有关,这类病是以各种躯体不适症状作为主要症状,一般没有器质性损害,但身体疼痛依然存在。专家解释,这种疼痛是一种报警,是疾病对身体的一种提醒。实际上,许多查不出器质性原因的慢性疼痛是心理焦虑所致,这种由心理发出的信号往往被医生所忽视。以致患者四处求医,作多种多样的检查,消耗大量的医药资源,最终仍毫无疗效。一般说来,与心理疾病有关的疼痛包括以下一些情况:1、紧张性疼痛这类疼痛常由心理冲突所致。人处于心理冲突或长期的精神压力状态时,如果不能很好地排解这些压力,除了可出现紧张、烦恼、失眠等症状外,也可表现为慢性疼痛,最多见为头痛、背痛、牙痛或腰痛,这是一种解脱压力,摆脱窘境的心理转换方式。这种疼痛很明显的特点就是随着精神压力的消长而消长。2、暗示性疼痛心理暗示也可导致疼痛的产生。如某女工自感上腹部不适,到医院做上消化道造影时听到技师说:“十二指肠有逆蠕动波(这是正常现象)。”此后病人上腹出现持续闷痛,伴有恶心、呕吐,并反复发作,但多项检查未查出器质性病因,最后作心理治疗方愈。此种医源性的暗示常常是慢性疼痛产生的原因之一。3、抑郁症性疼痛有学者认为,非器质性的慢性疼痛中,大多是抑郁情绪所致。这类病人往往抑郁的感觉较轻,如仅表现为缺少愉快感或高兴不起来,但躯体疼痛却持续而顽固。这类疼痛早期以头痛为常见,其程度和性质随心境变化而变化,尔后可发展为躯体其它部位疼痛,如背痛、腹痛、腰痛,而病人往往认为心境抑郁是疼痛不愈的结果,而不是原因,有时可使缺少临床经验的医生忽略抑郁的病因作用。4、焦虑症性疼痛焦虑可引起疼痛。常见为紧张性头痛,也可有背痛、腹痛、胸痛或肌肉痛。其特点是同时伴有明显的焦虑症状,如紧张、不安、心慌、气促、出汗等,疼痛部位不如抑郁症疼痛的部位固定。5、神经衰弱的疼痛神经衰弱的疼痛是头部常有紧箍感、胀痛感,同时伴有疲劳乏力、失眠等症状。6、疑病症的疼痛其疼痛的性质、程度、部位多不稳定,缺少相应的体征。患者往往具有疑病者的特点,如敏感、多疑、焦虑等。7、癔病的疼痛其疼痛特点为痉挛性、发作性,与心理暗示有明显关系,并具有模仿、夸张的色彩。此类患者往往具有癔病的其它症状,有别于暗示性疼痛。8、更年期综合征的疼痛这种疼痛往往涉及多个器官、多个部位,或是难以名状的疼痛,同时伴有植物神经紊乱的症状,情绪烦躁、易激惹。疼痛发生的年龄在更年期,女性多见。这些疼痛往往持续时间长,反复发作,虽然程度不特别严重,但因躯体治疗效果不佳而“折磨”着医生与病人。因此,当各科医生面临着临床上查无器质性证据的慢性疼痛时,要考虑到心理疼痛的可能性,有针对性地作心理治疗,这才是根治这类疼痛的最佳途径。焦虑症的治疗一般分为心理调节和药物治疗,其中没有诱发病因的一般采取药物治疗。对于普通焦虑症,一般是由于压力过大、不自信、太紧张等心理情绪导致,可以采取心理调节的方式。当面临情绪紧张时,不妨作深呼吸,有助于舒解压力消除焦虑与紧张,当缺乏信心时,可以想像过去的辉煌成就,或想像成功的景象,化焦虑为力量;假使眼前的工作让人心烦紧张,可以暂时转移注意力,把视线转向窗外,使眼睛及身体其他部位适时地获得松弛,从而暂时缓解眼前的压力,甚至可以起身走动,暂时避开低潮的工作气氛。温馨提醒:如果您被不明原因的疼痛折磨时,应考虑找心身医学科或心理科的医生进行心理治疗。心理医生会找出患者的心理症结之所在,根据病情,采用认知疗法、行为疗法、生物-反馈治疗、放松治疗等办法,帮助您改变不合理的认知方式和行为方式,以摆脱疼痛的困扰。有慢性疼痛的病人,对生活、工作的期望值较高,有时还超过了自己的能力,而导致心理压力较大,心理冲突较强烈,为此,在看心理医生之前或医生尚未查明病因时,可试着降低自己的目标,让目标更合乎现实,同时学会做放松运动,使肌肉放松,以缓解压力;尽可能利用假期,放下手头工作,调整自己。
岳剑宁医生的科普号2019年10月25日 6323 1 4 -
一例胃肠功能紊乱病例分析
患者邬某某,中年男性,因反复大便稀烂不成形,便秘交替入院。 患者过去5年内反复的大便稀烂,一日多次,常有便意。交替便秘,长达4~5天一次,长期胃部不适,数次胃镜检查均为慢性浅表性胃炎。既往有高血压病史,长期服药控制,并有双侧扁桃体炎切除手术史,长期慢性咽炎。有前列腺增生史,颈椎病史,并有两次心慌、头昏,急诊入院病史,反复行多项检查均无明显异常。 入我科查体 面色晦暗无光,舌苔黄厚。胃镜检查慢性浅表性胃炎,胃内少许食物残渣潴留,肠镜直降结肠肠道痉挛明显,疼痛强烈中途放弃。余相关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 病例分析:此患者为典型的心身疾病症候群。患者为某金融公司主管并兼职某大学教师。平素压力较大,对下属态度较温和,却严于律己,属于自省力较强追求完美型性格。反复腹泻,便秘,胃内不适并有食物残渣,为肠功能紊乱,消化不良之表现。同时合并有胃食管反流,导致咽炎扁桃体炎的反复发作,肠道痉挛明显提示肠道高敏感状态。以上均为脑-肠互动紊乱的表现。而反复的胸闷心慌,高血压,颈椎前列腺问题均与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中枢神经调控失衡有关。综合考虑,这是一个长期慢性疲劳,慢性心理应激和压力造成的心身疾病。 给予建议:重塑健康活泼的人生观世界观,平衡事业、金钱、健康问题,坚持劳逸结合,增加体育锻炼,保持心情舒畅,积极调节心态,定期释放压力。
苗鲁杰医生的科普号2019年10月19日 6845 4 5 -
家属代为复诊,效果一样?
卢和丽医生的科普号2019年10月18日 3659 0 72 -
心身疾病用药建议
很多心身疾病患者对于用药有一定恐惧感,担心用药的副作用,担心用药有依赖。所以有些人抗拒用药,或用药不规范,用用停停,停停用用,或自己随意选药或减量,都会造成疾病迁延不愈,甚至加重。也有患者用药后一直服用,未定时随访医生,出现副作用而未知。 首先我们要知道一些心身疾病为何要用药。因为不少心身疾病患者脑内特殊部位某些特殊递质减少(如多巴胺,5一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褪黑素等),其减少即会引起自主神经紊乱,内分泌失调,免疫功能异常,会引起各种各样相关疾病和症状。而用药即可补充相应递质,改善症状,同时起到修复大脑功能。 其次要正确合理用药。很多心身疾病患者经常伴随失眠,失眠则是其中一个症状而已,其宁愿长期服用一些苯二氮卓类药物(如安定,舒乐安定,氯硝安定等),也不愿使用一些SSRI,SNRI等一类药物。却不知前类药物治表不治本,且有依赖成瘾性,相对肝肾毒性大。而后类则是治本之药,相对更安全有效。同时要根据病情去合理选用相关药物。 同时忌讳患者自行调整用药或症状消失自行停药。因为不少心身疾病患者大脑内递质缺少,经用药大多症状会消失,但大脑分泌功能未正常恢复,一旦自行调整或停药,症状再次出现,不利疾病恢复。只有在大脑功能完全恢复才能停药。而有些大脑已发生不可逆损伤如脑中风后的损伤,或年老退行性病变等原因甚至会终生服药。 用药过程中与医生保持顺畅沟通。定期随访。如及时咨询能否合併其他用药;用药过程中有无任何不适;需要监测相关功能指标,何时减量?怎样减量?何时停药?做到这些,心身疾病用药是相对安全可控!
黄伟医生的科普号2019年10月07日 2549 7 21 -
简单识别心身疾病
何谓心身疾病?心身疾病即是由于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参与引起的生理功能紊乱甚至器质性病变。 临床上有哪些心身疾病病呢?可能很多人只知道焦虑,抑郁症。焦虑,抑郁是一种病症,很多人心理应激,冲突的常见表现。例如发生某种疾病后如急性心肌梗死后自然会产生焦虑,抑郁情绪。同样焦虑抑郁同样会诱发和加重心肌梗死。这个原因大家容易理解。焦虑,抑郁在临床上医生和患者都相对容易识别和进行治疗。其实临床上更多的以多种躯体性疾病形式出現,而它的真面目恰恰未被医生及时识别,依旧在按照传统医学进行诊治,以致收效甚微。临床上有哪些属于心身疾病呢? 一:神经系统方面:偏头痛,眩晕症,三叉神经痛,各种躯体慢性疼痛,肢体周围疼痛麻木,睡眠障碍等。 二:心血管系统:冠心病,高血压,部分早搏、心律失常,部分胸部刺痛、隐痛、胸闷不适,气短等。 三:呼吸系统:心因性哮喘,神经性咳嗽,过度换气综合征等。 四:消化系统:消化性溃疡,肠易激惹综合征,溃疡性结肠炎,过敏性结肠炎,各种胃肠道隐痛不适,消化不良等。 五:泌尿生殖系统:月经紊乱,痛经,部分慢性尿路感染,子宫内膜异位,功能性不孕不育,功能性性功能障碍等。 六:内分泌系统:糖尿病,甲亢,肥胖,反复低血糖等。 七:骨骼系统:颈腰背疼痛,反复夜间抽筋,肌肉疼痛。 八:风湿免疫系统:几乎所有风湿免疫或多或少均与此有关。 九:皮肤科:神经性皮炎,慢性荨麻疹,斑秃,慢性湿疹,搔痒症等。 十:眼科:飞蚊症,眼肌痉挛,部分原发性青光眼等。 十一:五官科:神经性耳鸣,咽喉部异物感,美尼尔综合症,空鼻症等。 十二:口腔科:反复口腔性溃疡,反复性舌炎等 其他常见的各种肿瘤均为心身疾病。 心身疾病范围广泛,但容易忽视,临床上只注重躯体性疾病的治疗,而忽略了心理性的治疗。人的心理与身体互为影响,互为协调,是有机统一。对于心身疾病的治疗必须倡导心身同治。
黄伟医生的科普号2019年06月21日 2368 4 18 -
“浑身不舒服”是得了什么“病”?
全身不舒服但有查不出严重问题时请警惕“心身疾病”!王阿姨最近一直总觉得心里不舒服,晚上睡觉也睡不好,有一天早上去买菜在菜场里突然一阵觉得胸闷、心慌、大汗、浑身发抖,幸好及时呼救,叫来急救车送往附近的三级医院抢救。一番检查后,并没有发现明显严重的异常结果,尤其是心电图,只显示心律不齐和偶见的早搏,血压也只是稍微偏高。考虑王阿姨平素身体还算健康,只是餐后血糖稍微有点高,医生建议她回家好好休息,并开了心脏科的药物,并定期门诊随访。 王阿姨回忆起当时的情况说“觉得自己要不行了,人马上就要没有了”,而现在的她总是很担心当时的情况会再发生,整天惶恐不安,也不敢一个人出门,总害怕自己在外面发生了什么意外没人来帮忙 王阿姨不知如何是好,拿了一堆没有明显异常的检查报告跑来门诊找我,她匆匆忙忙、紧紧张张,语速很快,像一只受了惊的小鸟。我们聊了聊,才得知王阿姨女儿最近出嫁了,丈夫过世的后,现在家里就剩下她一个人,平时连说话的人都找不到。我想了想对他说:“我建议你到心理科去看一看!” 心理科?王阿姨一脸疑惑,焦急甚至带点不开心的说“我是心脏不好,又不是脑子出问题了,心理科那是疯子才去的地方呀。” 我连忙解释说:“有的情况下了解你为什么生病比你生了什么病更有用哩!你很有可能得的是心身疾病。” 什么是心身疾病? 心身疾病也被称作“心理生理疾病”,这是一组发生发展与心理社会因素密切相关,但以躯体症状表现为主的疾病。简单来说: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日常生活琐碎和各种突发事件都会给我们的内心造成压力,以及我们内心的一些愿望和现实产生冲突而当这些不当影响不能得到很好缓解的时候,虽然我们看似理智的大脑会一直在帮我们压抑,但我们的身体就会以生病的方式帮我们表达出来。 就拿王阿姨来说,平时身体就处于亚健康的状态,丈夫的去世对她就造成了一次打击,最近看着女儿忙着出嫁更不好表现自己受伤的一面,不断的压制着自己的负面情绪。女儿嫁出去之后,王阿姨突然感到孑然一身,一下子变得无比空虚,常常想去女儿那看看,却发现女儿有了新家庭以后自己却不那么重要了,于是种种因素影响下,王阿姨终于“病”倒了,王阿姨的女儿知道了母亲的情况也常常回来看看王阿姨。 常见的心身疾病有哪些? 有统计数据显示,在我国的综合性医院内科门诊中,有超过三分之一的就诊者有与心理因素密切相关的躯体疾病,即心身疾病。心身疾病的范围非常广,设计各个系统,从胃溃疡、哮喘,到冠心病、癌症等都是其不同表现。常见的心身疾病按照系统分类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皮肤系统:神经性皮炎、搔痒症、斑秃、牛皮癣、慢性荨麻症、慢性湿疹等。 2、骨骼肌肉系统:类风湿性关节炎、腰背疼、肌肉疼痛、痉挛性斜颈、书写痉挛 3、呼吸系统:支气管哮喘、过度换气综合症、神经性咳嗽。 4、心血管系统: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阵发性心动过速、心律不齐、原发性高血压或低血压、偏头痛、雷诺病。 5、消化系统:胃、十二指肠溃疡、神经性呕吐、神经性压食、溃疡性结肠炎、幽门痉挛、过敏性结肠炎。 6、泌尿生殖系统:月经紊乱、经前期紧张症、功能性子宫出血、性功能障碍、原发性痛经、功能性不孕症。 7、内分泌系统: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糖尿病、低血糖、阿狄森病。 8、神经系统:痉挛性疾病、紧张性头痛、睡眠障碍、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症。 心身疾病的致病因素 既然上面的定义里说到,心身疾病是一组发生与发展都与心理、生理、社会因素密切相关的疾病,那么他就一定与这些因素有关。 随着医学的不断进步,人们对疾病的认识也从传统的生理因素开始转向其他方面,其实早在古希腊时期,苏格拉底就说过“了解一个什么样的人得了病,比了解一个人生了什么病更重要”。他强调的是人,而不是病。中国的汉字“病”,如果仔细、拆开来看,你也会发现它也有个“人”在其中。同样一个疾病,在不同的人身上的表现也是不一样的,我们知道即使是一个简单的感冒,在不同的人身上表现也是有所不同的。接下来就让我们看看心身的病的发病因素有哪些: 生物遗传因素:先天遗传因素是心身疾病的致病原因之一,特定的身体素质和躯体状况都会发生特定的心身疾病。 社会-文化因素:每个特定的时代及其不同文化背景给不同的人造成不同的影响,想象一下在以胖为美的时代厌食症的发生率会不会和今天大家以瘦为美的审美的时代的一样呢? 心理因素:心理因素是导致心身疾病的内因,主要包括情绪因素和个性特征。长期而严重的负性情绪,如焦虑、愤怒、抑郁、恐慌等会导致心身疾病的发生。 生活应激事件:每个人的人生中都可能发生重要的事件,这些事件是指那些可以造成个人生活风格和行为改变,并要求个体去适应和应对的特殊事件。包括:失恋、离婚、丧失亲人、工作变动、突发灾难等,它们会对我们的心理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或创伤,并导致躯体不适。应激事件之所以能致病,实际上是以情绪反应作为中介来实现的。情绪分为正性情绪(即愉快、积极的情绪)和负性情绪(即不愉快、消极的情绪)。正性情绪有益身心。负性情绪一方面是个体适应环境的一种必然反应,对机体有保护作用;另一方面如果强度过大或持续时间过久,则可能导致机体功能失调而致病。 如此解读来看,王阿姨本身患有的躯体疾病已是一个信号,在经过爱人去世、女儿出嫁这些重要的生活事件后,加上王阿姨原本风风火火、敏感焦虑又不爱善于在女儿面前表达情绪的性格和行为倾向,同时处在这个快节奏、表面化、忽略内心感受的社会时代背景下,心身疾病就这么发生了。 一些关于心身疾病症状的有趣理解: 一个人疾病的症状就像是树冠上面的枝叶,症状是最外面、最表层的现象。当去了解这个病人的时候,光去了解“树冠”肯定是不全面的,还要看到树枝、树干、土壤、空气。 哮喘的喘息发作和咳嗽症状被认为是“被压抑的哭喊”,目的在于得到他人的帮助,同时对别人和自己感情上也有一些模棱两可的需要,不清不楚的地方。 结肠炎的人很容易服从、听话,但是带有一定的强迫特征,内心比较矛盾也比较吝啬。 心脏病的人比较忙碌、好胜、急躁。 荨麻疹的人渴望得到感情,甚至有时候有罪恶感和自我惩罚。 神经性皮炎是对早年抚摸不够的一种代偿。 生活环境中对爱情的强烈而矛盾的渴望,可伴随胃的过度活动,具易患素质者就可能引起胃溃疡。溃疡的形状就像被压抑已久的火山喷发。 心身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既然我们说到,生物-社会-心理因素在心身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心身疾病的预防就要做到同时兼顾心、身两方面。 然而生物、生理方面是我们常常会关注的,相对比来说,心理层面的感受就容易被忽视,加之由于我国大众对心身疾病的认识较少和长期形成的就医习惯,90%的心身疾病患者会选择去各科就诊而就是很少去心理科。就像王阿姨一样,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心理有问题”,当然,“问题本身不是问题,怎么看问题才是问题”,疾病的问题本来是客观存在,在我们不理解甚至带有一些偏见的情况下,他本身的意义就改变了。尝试着去理解疾病,了解自身的心理状态,学习情绪调节和管理,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对于预防心身疾病就十分重要。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对自己的情绪和身体反应保持敏感性。如果察觉到自己长期处于负性情绪的困扰中,并已经影响到日常生活和工作时,就应该主动地进行情绪调节或者主动的寻求帮助,可以借助运动、娱乐、与家人朋友沟通或心理咨询等方式疏导不良情绪,甚至严重时可以去心理科就诊。 王阿姨经过介绍去到了长宁区精神卫生中心一名心理医生那里开始接受治疗,同时我的门诊仍旧继续随访,原本的躯体疾病也在同时治疗,一段时间之后,王阿姨告诉我,“医生,你给我开的这个心药真的很管用!” 本文系孙岩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孙岩医生的科普号2016年12月14日 11388 0 3
心身疾病相关科普号
卢和丽医生的科普号
卢和丽 副主任医师
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心身医学科
2万粉丝316.4万阅读
高晓奇医生的科普号
高晓奇 副主任医师
河北省第三荣军优抚医院
精神科
241粉丝27万阅读
杨福收医生的科普号
杨福收 主任医师
新乡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
精神科
104粉丝8.9万阅读
-
推荐热度5.0黄伟 主任医师无锡市第五人民医院 综合内科
失眠 5票
心身疾病 2票
焦虑症 2票
擅长:各种内科疑难杂症,心血管内科,心身疾病,尤其对失眠,头痛,头晕,胸闷心慌,血压控制不稳,三叉神经疼痛,带状疱疹后遗症,颈背部疼痛,四肢关节酸痛,躯体手脚麻木、疼痛,耳鸣,难治性口腔溃疡、舌炎,虚汗,难治性胃肠不适,腹部隐痛,腹胀,多屁,反复盆腔炎,反复尿路感染,慢性荨麻疹,慢性湿疹,银雪病,斑秃,面肌、眼肌痉挛,飞蚊症,干眼症等心身疾病。擅长青少年心理咨询及指导。 -
推荐热度4.0张杰 主任医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 心身医学科擅长:1.抑郁障碍、焦虑障碍、强迫性障碍、睡眠障碍、双相情感障碍、精神分裂症等疾病的诊治与康复; 2.早期精神心理和行为异常的评估干预; 3.精神科药物副反应的综合干预。
-
推荐热度3.9谢永标 主任医师广东省人民医院 心理精神科
抑郁症 16票
焦虑症 8票
失眠 7票
擅长:1、青少年学习困难、家庭和人际关系冲突; 2、青少年和成人生活事件带来的心理应激(如心理创伤、罹患肿瘤等); 3、对难以解释的功能性躯体疼痛、查不出原因的躯体不适等疑难疾患具有丰富诊疗经验和心理治疗技能; 4、对于双相情感障碍的长程疾病管理和家庭干预具有丰富经验; 5、对于边缘型人格障碍的综合干预具有丰富的经验; 6、对于社交恐惧症、高功能孤独症和阿斯伯格综合症的患者擅长从心理发育和认知层面评估和综合干预; 7、对于心理危机干预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8、熟悉抑郁症、焦虑症、睡眠障碍等规范系统治疗。 9、对于心理精神障碍的疑难病症开展整体医学模式的临床访谈和综合干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