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儿童抽动症药物治疗
儿童抽动症是儿童常见发育行为疾病。发病率为0.3~1.0%。发病年龄:2~21岁,多见于学龄前期和学龄期儿童,以5~10岁最多见,病情通常在10~12岁最严重。男女之比为3~5:1。一部分抽动症的孩子需要用药物控制症状。在用药方面有些家长担心药物副作用,有些不规则用药,导致效果不佳或复发。下面介绍一下用药原则。
神经阻滞剂的使用必须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若抽动症状依然明显,可维持同一剂量1~2周后逐步加量。由于治疗反应是渐进性的,因此药物增减也应逐步进行,突然停药可能导致症状加重。
用药原则
1、起始剂量尽量小,待足够判断药物疗效后再逐渐小剂量加药
2、为减少副反应,应保持最低有效剂量
3、最小程度地合并用药
4、加用或停用药物时每次仅能改变1种药物
5、缓慢减药,防止抽动症状反弹加重
抽动症常用药物
• 硫必利:常用量50~500mg/d,起始剂量50~100mg/d,治疗量150~500mg/d,(≤7岁者使用最小治疗量~1/2最大治疗量, ≥7岁者使用1/2最大治疗量~最大治疗量)。主要付作用有头昏、无力、嗜睡、胃肠道反应等
• 氟派啶醇:常用量1~4mg/d,分2~3次/d。起始剂量0.25~0.5mg/d。
主要付作用嗜睡、锥体外系反应。通常加服等量苯海索(安坦)。
• 派咪清:起始剂量为0.5~1.0mg.睡前服。如疗效不好可每周增加1.0mg,一般日剂量为1.0~10.0mg。
付作用锥体外系反应及镇静作用均较轻。但10%患儿出现心脏传导阻滞,故应监测心电图。
• 可乐定:特别适合并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的患儿。起始剂量为每日0.05mg,疗效不好患儿,每七天增加0.05mg,一般日剂量为0.05~0.30mg.分2~3次服用。
副作用较小,部分患儿出现过度镇静,少数出现头昏、头痛、乏力、口干、易激惹,偶见体位性低血压。长期服用宜渐停药,以免引起血压急剧增高。
• 利培酮:每日0.5mg,每周增加0.5mg,至每日2~3mg。可分早晚各一次。常见副作用为失眠、焦虑、易激惹、头痛和体重增加等
• 首选药物:可选用硫必利、哌迷清、可乐定、胍法辛等
• 从最低剂量起始,逐渐缓慢加量(1~2周增加一次剂量)至目标治疗量
• 强化治疗:病情基本控制后,需继续治疗剂量到少1~3个月,以强化治疗
• 维持治疗:强化治疗阶段后病情控制良好,仍需维持治疗6~12个月,维持剂量一般治疗量的1/2~2/3。
• 强化和维持治疗的目的在于巩固疗效和减少复发。
• 停药:经过维持治疗后,若病情完全控制,可考虑逐渐减停药物,减量期到少1~3个月。若症状再现或加重,则恢复用药或加大剂量
儿童抽动症用药存在个体差异,一定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药物,不得擅自停药、加量及减量。
• 心理治疗:是改善抽动症状、干预共患病和改善社会功能的重要手段。
• 患儿、家长、老师正确认识本病
• 不要过分关注患儿症状,合理安排患儿日常生活,减少生活和学业压力。
本文是刘亦芳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