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王萌炜 三甲
王萌炜 副主任医师
中国医大四院 急诊急救中心

小小感冒药,变身成杀手

1157人已读

随着几场大雪,这座北方城市的气温骤然下降到零度以下,感冒患者数量也急剧上升,一时之间,医院的急诊室里人满为患,挤满了就诊和输液的人群。

这一天,一个年轻的小伙子也来到了急诊室,身体虚弱,发着低烧,感觉非常恶心,不是还呕吐一阵,和医生说,一个星期前感冒了,吃了些感冒药没有什么效果,今天就这样了,并且肚子还不时疼痛,细心的医生检查发现,,患者的脸色发黄,并且眼睛也发黄,这是肝脏受损的表现,于是,慎重的医生马上给患者做了肝功化验,结果让人大吃一惊,竟然已经是肝脏坏死,处在肝功能衰竭的地步,随时可能出现生命危险,他被立刻送进了重症病房,进一步抢救了。

是什么原因让这个小伙子短时间内就肝脏坏死了呢?他平时基本不喝酒,以往也没有任何肝脏疾病,按说应该不会短时间出现肝脏功能改变,经过仔细询问患者病史和用药,病因终于真相大白。原来,罪魁祸首竟然是小小的常见感冒药---扑热息痛。

事情是这样的,大概一个星期以前,小伙子受凉以后患了感冒,咳嗽,鼻塞,发烧,因为怕耽误上班扣奖金,就没有到医院就医,自己口服扑热息痛,每天吃了三片,吃了一天结果效果不好,仍然发烧,他就擅自自己用加用了强力维生素c银翘片,每天三次,每次三片,吃了两天效果不佳,后来又跑到一个小药店,在那里的店员推荐下,买了一种解热镇痛药口服,每天三种药物同时上阵,连用了三天,发烧终于得到了控制,但是这个时候小伙子却出现了上腹部不适,恶心等症状,这才终于下定决心,到医院检查。没想到正是因为他乱服扑热息痛,用量过大,引起药物中毒,成为药物性肝坏死,已经到了危重的程度。

为什么几乎人人都用过的常用药扑热息痛会引起如此严重的后果呢?为什么能引起严重后果的“危险药品”会在民间得到广泛应用呢?扑热息痛的化学名叫做“对乙酰氨基酚”是治疗感冒的常用药之一。该药以其疗效显著,口服吸收快,对胃肠道刺激性小等特点而被广泛应用,该药还被众多药厂制成名称各异的的复方制剂,更是多得难以统计。

人们在口服这些药物时候,往往忽视了一个重要的药物用量问题,那就是这种药物,成人每 24小时内的用药剂量不应超过2克(也就是4片),用于解热时连续使用此类药 物不得超过3天,用于止痛时连续使用此类药物不得超过5天。如果能够象上面所说用量,在正常治疗剂量范围内使用此药的患者很少发生不良反 应,最多是偶有不良反应的患者表现为 恶心、呕吐、腹痛;但是如果过量使用此种药品的患者可出现黄疸、急性中毒性肝坏死等不良反应,严重者可致昏迷甚至死亡。

让我们来看看这个小伙子到底用了多少,是否超量了,由于各种复方制剂的使用,患者经常不知道药物的具体成分,在服用两种或两种以上含有此类药物成分的单方或复方制剂时,就可能由于重复使用造成 药物累积过量,比如这个患者,口服扑热息痛,每天三片,,每片含有对乙酰氨基酚0.5克,相当于1.5克,同时口服维生素c银 翘 片 ,每 日三次,每次三片(每片中对乙酰氨 基酚含量为0.105克),相当于0.105*9=0.945克,他后来买的药物其实成分仍然是对乙酰氨基酚含量为每片0.5克,每天六片,这样相当于3克,所以他实际每天对乙酰氨基酚摄入量高达1.5+3+0.945=5.445克,超出规定剂量2倍以上,如此超量的药物对肝脏造成了巨大伤害,加上用药时间过长,引起肝脏坏死也就不足为奇了。

这个病例很让人痛心,本来是上呼吸道感染的小毛病,患者擅自自行服用药物,并且患者并不知道其所服用的药物具体成分,导致药物用量严重超标,最终酿成大祸,此外在口服对乙酰氨基酚类药物时还 应注意不要空腹、不要饮酒;婴 幼儿和肝、肾疾病患者应慎用 此类药品;老年人和儿童要按照 相应的比例公式计算用量,一 旦药物过量要及时到医院进行 救治。

王萌炜
王萌炜 副主任医师
中国医大四院 急诊急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