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穆军升 三甲
穆军升 主任医师
北京安贞医院 结构性心脏病外科中心

罕见心脏巨大脂肪瘤一例

3419人已读

患者 男,44岁。因“心慌憋气1年,加重1个月”入院。查体:体温36.6,脉搏90/分,呼吸20/分,血压125/60mmHg。双下肢有轻度水肿。心电图示:正常窦性心律。胸片示:心影饱满,右心缘局部向外膨隆,密度较心脏密度低。超声心动图显示:右房顶部可见团块样中高回声,薄膜清晰,内部回声均匀,大小约5cm×5cm,无活动,压迫右房。CT检查示:纵隔内肺动脉下方,左右心房间见低密度影,邻近左右心房受压变形,造影剂强化后肿瘤无明显增强,考虑脂肪瘤(图一)。其它常规检查未见异常。入院诊断:心脏占位,三尖瓣关闭不全。

患者入院后完善各种检查,明确诊断和手术适应症,排除手术禁忌证后,于20139月行心脏肿瘤切除术。根据检查结果,预定手术方案是在非体外循环下行心脏肿瘤切除术。打开心包后,探查肿瘤大小和位置,发现肿瘤与心包无粘连,紧贴右心房上部、前部,向右侧延续覆盖房间沟、左房,一直向后延伸覆盖大部分右心室后壁,肿瘤上部延续包绕右肺静脉和上腔静脉(图二)。大小约:30cm×25cm×10cm。见于肿瘤位置复杂以及非体外循环下手术操作难度大,我们改用建立体外循环但心脏不停跳下行肿瘤切除术。切除肿瘤过程中,发现肿瘤与心脏及血管交界处界限均不清,没有完整包膜。肿瘤与心脏之间没有明显的蒂,但也未侵入心肌内。手术操作难度大,经过缓慢分离,最终将肿瘤几近完整从心脏上分离下来。整个手术过程心率均为正常窦性心率,循环稳定。

术后病理检查:切除肿瘤约17cm×12cm×5cm,肉眼观切面质地均匀、黄色,镜下主要由成熟脂肪细胞组成。HE染色示脂肪组织,病理诊断为脂肪瘤。

术后病人恢复良好,术后7天痊愈出院。术后7天复查超声心动示心功能良好,心脏未见异常组织。心电图为正常窦性心律。心脏平片示正常心影大小。

讨论 原发性心脏肿瘤非常罕见,尸检表明其发生率约0.2%0.4%[1]。大约80%的原发性心脏肿瘤良性,成人中粘液纤维瘤最常见,其次是脂肪瘤和纤维瘤,另外20%的心脏原发性肿瘤为恶性,最常见的为横纹肌肉瘤和血管肉瘤[2]。心脏脂肪瘤占心脏原发性肿瘤的8.4%,常见于成人但可以发生于各个年龄段[2,3]25%心脏脂肪瘤发生于心肌内,25%发生于心腔外,来源于心外膜;50%发生于心腔内,来源于心内膜。[4] 。脂肪瘤大多数有蒂,有完整包膜。本例患者肿瘤位于心包腔内,来源于心外膜,紧贴心脏表面,没有蒂也没有完整包膜。心脏脂肪瘤通常不引起症状,偶在心脏超声、CTMRI检查中偶然发现,CTMRI能鉴别心脏脂肪瘤和其他肿瘤[5,6]。心脏脂肪瘤大多良性,而且通常生长缓慢,其影响取决于其位置和大小,但为防止其压迫心脏带来的症状,需要手术切除。本例患者术前有憋气症状,双下肢有水肿,表明肿瘤对心脏有压迫症状,需要行肿瘤手术切除。

本例术前超声报告肿瘤位于右房顶部,肿瘤游离部分包膜清晰,但是术中打开心包发现,肿瘤除了一部分位于右房顶部之外,还向右侧延续覆盖房间沟、左房,一直向后延伸覆盖大部分右心室后壁,二肿瘤上部延续包绕右肺静脉和上腔静脉。因此,手术方案也由预定的非体外循环下肿瘤切除术,改为体外循环下心脏不停跳行肿瘤切除术。另外,肿瘤切除过程中,发现肿瘤与心脏及血管交界处界限均不清,没有完整包膜。肿瘤与心脏之间没有明显的蒂,但未侵入心肌内。肿瘤位置复杂,手术操作难度大。我们用头端带纱布包绕的血管钳,缓慢推分肿瘤与心脏交界,施行顿性分离;同时用剪刀剪开肿瘤与心脏的系膜连接处,间断锐性分离。经过缓慢分离,最终将肿瘤几近完整从心脏上分离下来。整个手术过程心率均为正常窦性心率,未出现心律失常。术后患者恢复顺利,效果良好,7天出院。另外,心脏脂肪瘤可复发,应密切随访。

本例患者心脏脂肪瘤巨大,30cm×25cm×10cm,尚未见文献报道。

穆军升
穆军升 主任医师
北京安贞医院 结构性心脏病外科中心